电学是物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以下是查字典物理网整理的最易混淆的电学概念总结,请考生学习。
1、电子与电荷,电子是物质中的一种基本粒子,它带负电。电荷是人们对电的一种传统的认识。在古代,因人们对电的本质缺乏认识,认为电是附着在物体表面上的,因而把电称为电荷。物体“带电”和“带了电荷”是同一个意思。现在大家所说的电荷,一般是指带电的物质微粒,如带电的原子核、质子、电子及正、负离子等。显然电荷这一概念的范围要比电子大。
2、自由电子与自由电荷,自由电子是指脱离了原子核束缚的电子,而自由电荷既可以是自由电子,也可以是正、负离子。金属导体中的自由电荷是自由电子,酸、碱、盐的水溶液中的自由电荷则主要是正、负离子。
3、带电与导电,带电是指物体失去电子或得到多余的电子,从而使物体对外显电性。导电则是指导体中有电流,其实质是导体中有大量的自由电荷作定向移动。
4、导体与绝缘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内部有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体内几乎没有自由电荷。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相互转化。如在常温下玻璃是一种非常好的绝缘体,但在加热到红炽状态时,它就变成了导体。
5、导体与导线导体是指容易导电的物体。而导线则是指用导电性能较好的金属制成的电线,它一般用来连接电路元件使之组成电路,一般导线的电阻很小,常常可以忽略不计。
6、电中性与电中和电中性是指一种状态,即原子核所带的正电与核外电子总共带的负电电量相等,整个原子对外不显电性。电中和是指一种过程,当两个带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接触时,带负电的物体上多余的电子转移到带正电的物体上,从而使两个物体都恢复成不带电的状态。
7、电源与电压电源是指能够提供持续电流的装置,或定义为是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电源的作用是在电源的内部不断地使正极聚集正电荷,负极聚集负电荷,以持续为电路两端提供电压。电压是使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因为电路两端的电压是由电源提供的,所以电路中必须有电源才能有电压,然后才能得到持续存在的电流。
8、电量与电流电荷的多少叫做电量,电量的单位是库仑。一个电子所带的电量为1.6×10-19库仑,人们把它称为元电荷。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的大小可用一秒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的多少来表示。
17年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最易混淆的电学概念总结的所有内容就是这些,查字典物理网希望对考生有帮助。
使用天平游码时的读数方法
谈自行设计物理演示实验的原则
“惯性”教学中应注意讲清的几个问题
“光的本性”几个易混淆问题释疑
实施物理教育活动评价的三种方式
物理单元达标教学的实践
加强初中物理学生实验教学浅议
《摩擦力》课堂实录与评析
也谈高中物理的“必修”与“选修”
中学物理教学渗透德育初探
物理问答题的基本解法
前概念的特征及物理教学对策
浅谈课堂提问的教学实施
浅议思路教学
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几种方法
寓“学习迁移”于教学之中
浅谈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巧加砝码的规则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研究
关于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合理性提问的建议
对试验教材把几何光学置于静力学之前的理解
表象活动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试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方法
“探究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物理第二课堂加强科技教育的探讨
初中物理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法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物理教学如何突破重难点
启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电磁场理论教学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