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如果要让学生感兴趣,教师就要饱含情感。查字典物理网编辑了沪教版初三物理密度教学计划模板,欢迎阅读!
教材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 新课标版 九年级物理第11章第3节
【整体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七个掌握层次的重点知识之一。学好本节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密度”是在学习了“质量”之后而引入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也是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并为更深入学习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做铺垫。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同样也是本节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课教学可分为4部分:
1.课题引入。展示一些实物让学生分辨,由对于一些物质用通常辨别物质的一些办法无法直接辨别,引到需要用新的科学方法解决来引入。
2.密度概念的引出。应通过直观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所以,组织学生做好“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类比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回顾利用比值定义电功率的方法来建立密度的概念。
3.密度的公式、单位。要注意公式书写的规范和变形公式的教学。但密度的单位属于组合单位,是第一次在初中物理中出现。教学时应让学生弄清密度单位的组成、符号、读法、写法。㎏/m3与g/m3之间的关系学生易混,也要加以强调。在后面的例题教学时,也要注意强调统一单位。还要运用教材中的小资料来加深学生对密度这一概念的认识。
4.密度的应用。可以用教材上的例题来进行教学,也可以补充习题,为了让学生熟练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解题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学生“一题多解”。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
2.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教学关键】
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采用启发和观察实验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学习“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和“密度”,第2课时学习“密度的应用”)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与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
3.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
学生:托盘天平和砝码、相同体积的铜块、铁块和铝块、不同体积的铜块、铁块、铝块和肥皂块、大注射器等。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复习铺垫:用多媒体展示下列问题,学生回答。
1.1cm3= dm3= m3
2.1.5㎏= g
3.在使用天平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说明:本节课要利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学习密度的单位要用到体积和质量的单位,所以复习这部分的内容为新课的展开做好铺垫。)
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随机出示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出示后放在讲桌上)
图1:铜丝 图2:食用油
问:这里有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如颜色、气味、软硬等,就是物质的不同特性。依据这几种特性,利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就能将上面五种物质分辨出来。
2.教师再出示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问:你有哪些方法区别它们?
引导: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不好区分,能不能利用一种更好的判定方法来区分这两种物质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找出一种方法,来区分这些物质呢?(生齐答:想。)从而引入新课
[推进新课]
一、活动与探究1:探究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师让几个学生到前面来,感受一下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大小,根据质量来判断哪一个是铁块,哪一个是塑料块。从而得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说明:也可以拿出一个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分别把两金属块放在两盘中,让学生说出哪个是铁块。)
说明:让学生感受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是不同的,以便引导学生探索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从现象中寻找规律,得出结论。
师: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器材(见图3:其中铜块、铁块、铝块的体积都是10cm3),研究一下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是否相同。
10
铝块
10
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发现问题是及时启发与指导。
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选取几个小组的数据投影展示,并让其小组成员根据所测数据得出结论,并分析质量与对应体积比值的特征。
结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说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自动手,获得知识,印象会更深,理解会更透,同时检查一下学生对托盘天平的使用技能的形成情况。
二、活动与探究2: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在学生总结相同体积不同物质质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引出新的问题。
⑴提出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⑵猜想与假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如果是体积相同的同种物质,其质量是否相等?不同体积的同种物质,其质量又怎么变化呢?
对学生提出的假设,要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来进行探究验证。
生甲:体积相同的同种物质,其质量是相等。
生乙:物体的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生丙:……
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从以上的猜想出发,取铜、铁、铝、肥皂等几组物体中的一组作为研究对象,每组物体的体积不同。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刻度尺测出它们的边长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列出表来,然后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做出图象,并分别计算每个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在实验前,应该和学生一起讨论实验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如分工要明确,严格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要认真、细心,如何记录实验数据等。
实验方案1:学生通过小组实验测量不同体积(圆柱体)铁块的质量(见图4),记录数据(记入表格2中)、绘制表格,做出图象,分析质量与对应体积比值的特征。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m ──质量──千克 (kg)
V ──体积──立方米(m3)
说明:密度ρ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如果质量单位用克(g),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cm3),则密度的单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
1 g/cm3=1×103 kg/m3。
通过对沪教版初三物理密度教学计划模板的学习,是否已经掌握了本文知识点,更多教学参考资料尽在查字典物理网!
物理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探讨
物理教学中激励性教育的方法
生活化教学对中学物理教学的启发
物理教学中的兴趣培养的问题和策略
物理教学论课程改革尝试与效果分析
对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初探
导学对物理教学效率提升的作用
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
分析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闪光点
对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思考
诗词在中学物理教学的意义研究
分析初中物理中的素质教育
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发展前景
新课改下物理教学路径研讨
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的创新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为例谈问题教学的方式
初中物理课堂上的环保教育的应用策略
分析初中物理情智课堂之“勤知”的方法
论如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落实创新教育
主体性教学策略在物理教学的应用方法
独立学院大学物理教学的方式创新
充分利用物理新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因素
对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初中物理“迷失”概念的矫正策略的研究
论“体验式教学”对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物理教学中利用变式巩固基本模型的构建策略
物理教学中引领学生进入“正螺旋”的方法
提高物理作业有效性的实践
物理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育心得
谈小实验在物理学科调节教学中的引用和价值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