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但学生普遍认为高一物理难学,原因何在?难在梯度大,难在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台阶”。这个台阶存在于物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与心理特点上。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才能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
一、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式。
1、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因此,要先了解学生在初中已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就降低了高物理学习的台阶。
许多事例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地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例如:初中物理中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速率)、路程和时间;高中物理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位移、时间、加速度等,其中速度位移和加速度除了有大小还有方向,是矢量。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顺应新知识,辨析速度和速率、位移和路程的区别,指导学生掌握建立坐标系选取正方向,然后再列运动学方程的研究方法。用新的知识和新的方法来调整、替代原有的认知结构。避免人为的“走弯路”加高学习物理的台阶。
2、信手拈来做实验,加强直观教学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而像我们这类实验条件比较落后的学校,实验室不可能保证每一个问题都能有相应的实验器材,因此,教师能否信手拈来,就地取材,随手实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适量补充,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
我们在力的合成、分解之后,如下补充:
①矢量,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及三角形法则。因为,在高一必修教材中的力、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动量等都是矢量,对于这些物理量的正确理解以及运算,需要让学生具备有关矢量的概念及其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使学生对矢量的概念及其合成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但初次接触,对该概念的掌握和理解仍是很肤浅的,若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矢量,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使其对该概念和运算法则及时得到巩固,归纳总结,可为今后正确深刻理解各章中有关力学矢量的概念及其运算打下牢固的基础。
②受力分析及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在后续课程(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需要求物体所受的合力,这就必须具备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知识。况且,学了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后,我们要求学生不要放放在桌面的物体的重力和对桌子的压力混为一谈,若能给他们一些实际例子,说明不仅其力的性质不同,受力物体不同,其实它们的大小有时也是不相等的。如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重力大小不等于它压紧斜面的力,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容易掌握得多了。补充这些内容后,学生还加深了对静摩擦力大小的认识和滑动摩擦力公式F=μN的理解。使得《力》这章的知识更为系统和完整。
当然,补充这些内容只是对后续课程和选修本的学习起“铺垫”和“过渡”作用,考虑如今初中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能力水平,切不可贪多求快一步到位,只宜对简单的基本的情况作细致的分析,以后再逐步加深。这就等于给学生多设置了几个小台阶,有利于学生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二、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解题思路的培养
初中物理练习题,要求学生解说物理现象的多,计算题一般直接用公式就能得出结果。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且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也不象初中那么紧密。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理,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方法,特别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
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1、培养学生每天完成复习、作业、再复习和预习的习惯。针对学生经常拿到题目就做,做不出就翻书,拿到公式就套,不管是否适用的情况,我们强调,教师要在每个概念与规律的教学时,突出相应的应用条件与范围,并要求学生在做作业前,先整理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能够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完成相应的练习题,在每次习题分析,先要求学生说出相应规律的理解情况。
具体的物理问题,有时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简便。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求教师注意归纳,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指导。
高中物理题目类型多,方法灵活,用到初等数学的知识较多。教师在强化概念的同时,应精心准备每一节习题课,为提高习题课的效率,在上习题课前先将题目布置下去,先让学生做,并让他们争先恐后地想办法解题。每想好一种办法便拿给大家看,实在想不出,就相互讨论。一些有难度的题目上,学生常常争论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到上习题课时,学生们就比较专心,就算一些题目课前没有做出来,但由于课前他们已经将题目思考多次,所以上课也特别容易理解和听得懂。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把课堂上的知识和方法消化吸收。
2、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要认真、仔细,批改作业时,一看学生是否会做;二看学生是否认真做,书写是否规范、作图是否准确。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集体更正,个别存在的问题个别更正,不合格的作业一定要重做。通过严格规范的批改作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严密的思维过程;通过精心准备的习题讨论、讲解以及运用各种各样的解题方法,使学生在由简单模仿到运用自如、由运用自如再到自我创造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成绩的衔接
我们一直认为,学生能否在心理上顺利渡过高中适应期,是学习成败的关键。而学生对学习的认同,考试的分数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应该使学生得到一个合理的分数,这个分数,应该是波浪形变化的,也就是说,最初考试的难度应该是比较简单的,随着学生心理的接受,再逐渐合理地增加。我们学校十月月考成绩为,年段总人数为397,平均分为77.32,其中两名学生得满分,最低分为42,60分以下共25人。也就是说,在单元测试、月考中不出难题、怪题,给学生一个恰到好处的成绩,可以增强自信心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心理上顺利渡过适应期。
总之,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与教法,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都变得容易起来。
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考试卷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试卷
2015年新教科版第七章力单元测试卷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题复习检测题
2015年八年级【弹力 测力计弹簧】测试题
2015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试题
2015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检测题
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现象》复习试题
2015年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力复习测试
八年级物理上册计算专题复习测试
2015年初二物理下册重力测试题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检测题
2015年新教科版第七章力单元测试题
2015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试卷
八年级物理上册作图专题复习试题
2015年八年级下册物理达标测试题
2015年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单元测试题
八年级物理学科试卷
八年级上册物理《质量与密度》复习试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考试卷
八年级上册物理培优训练试题
八年级期末考试物理试卷
2015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试卷
八年级上册物理《机械运动》复习试题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总复习试题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考试卷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试题
2015学年上学期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试卷
2015年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单元测试题
2015年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八章单元测试题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