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针与喷电火的龙头_教学参考-查字典物理网
查字典物理网> 物理教研> 教学参考> 避雷针与喷电火的龙头

避雷针与喷电火的龙头

查字典物理网 2012-12-29

1752年富兰克林做了著名的“风筝试验”之后,于1760年在美国费城制造了第一个避雷针。它是由铁钉、引入线和接地线组成的。铁针安在要保护的高大建筑物上,引入线用的是铁棍,接地线是一块金属板,深埋在地下潮湿的泥土中(图1-8)。当带电的云层接近高大建筑物时,由于静电感应,建筑物带上了与云层相反的电荷,但是,由于有尖端的避雷针,不等建筑物上聚集起大量的电荷,就在避雷针和云层之间发生小规模的放电了,放电通过避雷针和接地的导体这条最易于导电的通路,持续不断地进行,使得建筑物和云层之间不可能再发生强烈的放电,于是建筑物就可避免雷击的危险。

但是,关于避雷针的发明问题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一个外国修道士马卡连游历了中国之后,于1688年出版了一本介绍中国的书,对于当时中国的房屋建筑,他写道:“屋顶的四角都被雕饰成龙头的形状,仰着头,张着嘴,在这些怪物的舌头上有一根金属芯子,这金属芯子的末端一直通到地里,不会产生任何危硷”(图1-9),这实际上就是避雷针。因此,应该说中国人发明避雷针远比富兰克林要早得多。像上面讲的龙头,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几乎随处可见。据说在雷击时有人还看见龙口中喷出二、三尺长的电光呢!

为了说明避雷针的工作原理,可以做如下的实验。

把A、B两个表面非常光滑的球形导体,放在绝缘支架上,让它们互相靠近。使A球带电,然后把B拿开,用验电器检查B,就知道这时B球没有带电,表明A球上的电荷没有跑到B球上去。现在给A球安上一个尖端(图1-10),再像上面说的那样做一次实验,就会知道,B球也带上了与A球同种的电荷,表明A球上的一部分电荷通过尖端跑到B球上去了。

上面的实验表明,电荷从导体的尖端很容易跑出来。电荷从导体的尖端跑出来的现象叫做尖端放电。

避雷针就是利用尖端放电现象制作的。当带电的云靠近建筑物上方时,地面受感应所产生的异种电荷就从避雷针的尖端逐渐放出来,跟云里的电荷逐渐中和,避免大规模的放电发生,也就是避免雷击发生。如果有时来不及跟云里的电逐渐中和,就在云和避雷针之间发生大规模的放电,雷电落在避雷针上,不致毁坏建筑物。

避雷针跟地连通得好不好,对于能不能避雷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连通得不好,不但不能避雷,还会招雷。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物理视频

人教2011课标版物理九年级15.2《电流和电路》教学视频实录-卢冉冉

人教2011课标版物理九年级15.2《电流和电路》教学视频实录-李振华

人教2011课标版物理九年级15.1《两种电荷》教学视频实录-李红艳

人教2011课标版物理九年级14.2《热机的效率》教学视频实录-韩冰雪

人教2011课标版物理九年级15.2《电流和电路》教学视频实录-黄有健

人教2011课标版物理九年级15.2《电流和电路》教学视频实录-何广志

人教2011课标版物理九年级15.1《两种电荷》教学视频实录-李进文

人教2011课标版物理九年级15.2《电流和电路》教学视频实录-杜云强

人教2011课标版物理九年级14.3《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学视频实录-淮南市

人教2011课标版物理九年级15.2《电流和电路》教学视频实录-张艳艳

与"避雷针与喷电火的龙头"相关的文章

热门物理教研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 排序
年级
不限
类别
物理教案
物理课件
物理试题
不限
版本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
排序
发布时间
下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