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焕乔,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3年出生,沙坪坝人。1956年进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工作,先后从事中子物理、裂变物理和重离子反应的实验研究。为我国第一台中子晶体谱仪和第一台中子衍射仪的建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土主小学校长为张焕乔(右)介绍小学情况。
感言:一个科研工作者,应该以科学的态度追求科学的发展,以爱国的情怀将自己奉献给科学和祖国。
2016年4月15日,中科院院士张焕乔回到沙坪坝区土主镇寻访故居。当他来到曾经就读的土主小学,见到现任校长时,这位年逾八旬的老人紧紧握住校长的手,带着尊敬的口吻连声喊道:“老师好!老师好!”
中科院素有我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之称,身为中科院院士的张焕乔是我国杰出的核物理学家,曾在钱三强等著名科学家领导下,在科研第一线工作。他衣着朴素,没有一点架子,待人谦逊和蔼。
从农村孩子到名校学生
1933年,张焕乔出生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土主镇,孩提时代就读于土主小学。那时,学校里没有操场,四周都是农村。每天放学后,张焕乔总喜欢与小伙伴们去田里捉虫子,去池塘钓鱼,坐在田坎上倾听风吹稻田的声音。“那时,我常常思考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流星为什么从天空划过,天上为什么出现彩虹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虽然这算不上物理学的兴趣启蒙,但却让我明白了科学的存在。”张焕乔感慨道。
张焕乔的父亲非常重视教育。在父亲的督促下,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小学毕业,张焕乔报考了南开中学。本以为自己能顺利上榜,没想到第一场国文考试就让他一下子懵了。试卷头两题是国音符号(即拼音)与汉字的互换,虽然题目并不难,但从小在农村小学念书的他,从未学过国音,自然答不上来。
第一次升学考试名落孙山,但张焕乔并没有气馁。那时,农村与城市的教学条件相差甚远,为了让儿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父亲将张焕乔送去补习。白天张焕乔跟着老师复习小学课程,晚上还要自学国音。第二年,张焕乔顺利考入巴蜀中学,人生转折从此开始。
解放前的巴蜀中学拥有一套较为开放的办学理念,在教学生课本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外爱好。张焕乔的数学和物理老师见他是个学习理科的好苗子,便鼓励他多看些科普书籍和杂志。1945年美国在日本长崎和广岛投了原子弹,这在张焕乔心中引起震撼,对裂变产生兴趣。一次偶然的机会,张焕乔从一本科普杂志中读到原子核可以嬗变,这使他萌生了一个想法,“既然原子核能够嬗变,那我要好好学习,将来把普通的金属变成黄金,让国强民富多好啊!”
这个看似稚气的想法,成了他追逐梦想的原动力。
出国深造为人生打下基础
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师在食堂里碰见一位贫困生,老师见学生条件不好,便将身上的钱都给了他,并嘱托他好好学习。随后,老师走出校门,准备搭乘公交车回家,才发现身上一分钱也没有,甚为尴尬。这位老师便是张焕乔。他的学生,现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所办公室主任焦学胜告诉记者:“在我们眼中,他是一名谦谦学者,更像是我们的父亲,对我们爱护有加。”而事实上,张焕乔对学生的谦逊、关爱与他青年时期的求学经历分不开。
高中毕业后,张焕乔考入武汉大学。大四那年,进入北大核物理专业学习。
1956年大学毕业后,张焕乔以研究实习员身份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前身)工作,同年9月,他被分配至新成立的中子物理研究室工作。许多年后,张焕乔仍清晰地记得,在他参加实验室举办的迎新晚会的那天晚上,他与身旁的老先生侃侃而谈,从人生理想到研究见解。第二天,张焕乔正式到办公室上班,才发现头天那位听自己夸下海口的老先生竟是他的直接领导戴传曾,张焕乔不免有些尴尬。但戴传曾似乎并未将他看作脱离实际、眼高手低的年轻人,相反,他的远大志向让戴传曾甚为喜欢。在实习过程中,张焕乔获得戴传曾的悉心栽培,并于1958年被派往苏联科学院库尔恰托夫原子能研究所学习,师从彼伏日涅耳。
当时,苏联核物理研究排在世界前列,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时任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何泽慧曾给他回信,指出“应留在苏联努力学习和工作,你们年轻人身上缺少科学研究方法,要注意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经验,要学习人家的科学思维和方法。”这封回信使张焕乔平静下来,意识到此次出国学习的重要意义。于是,他潜心钻研,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得到导师彼伏日涅耳的赏识。彼伏日涅耳用了整整两天时间,亲自带他参观了库尔恰托夫原子能研究所的整个核物理研究工作,见识了他们在ΡΦΤ、ΒВΡ和ИΡΤ反应堆与电子直线加速器上的全部物理研究工作,使他大开眼界,为今后的研究生涯打下一定的基础。
不畏困难一心做研究
在百度中输入“张焕乔”,很快便能搜索出他的主要成就,这其中包括参与中国第一台中子晶体谱仪和中子衍射仪的建立、参与发现压电振动石英单晶中子衍射增强现象、开创国内垒下和近垒重离子熔合反应研究等。
这一系列专业术语和概念,对大多数人来说显然太过晦涩难懂。张焕乔向记者深入浅出地解释:“核物理就是研究微观世界里物质运动的规律,包括原子核的结构和反应、射线束产生和探测等,虽然微观世界里的原子核和核子等不能用肉眼看到,但并不能说明它们不存在,微观世界里的物质也拥有自己的物理法则,这便是我研究的东西。”
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是“两弹”的辉煌时期,张焕乔所在的原子能研究所是“两弹”研究的重要部门。在钱三强的带领下,大家的积极性颇高。张焕乔回忆道:“一次,钱先生传达了陈毅元帅的讲话,说‘如果中国把原子弹搞出来了,我这个外交部长的腰杆子就硬了,外交部长也好当了’。我听后心中不由得热血沸腾,攒足了劲儿想为国争光。”
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苏联撤走专家。没有外界的支持,原子能研究一时陷入困境。中央决定自力更生,过技术关,调动国内科技力量,全国大协作,这一切给他们指明了方向。“那时,我参加在重水反应堆上建立中子晶体谱仪的工作,真是一切从零开始。”张焕乔回忆道,由于加工精密的传动装置有困难,也买不到精密的涡轮杆,他们就用高射炮底座转盘代替传动装置,终于与中科院光机所合作建成了一台高精度的中子晶体谱仪。与此同时,张焕乔和同事们将解放前中央研究院闲置多年的一台X光衍射仪改装成一台高分辨的中子晶体谱仪。1960年7月他们又将光机所建的一台中子晶体谱仪改建成中子衍射仪。正是在这台中子衍射仪上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用的点火中子源进行了均匀性的检验。
在张焕乔看来,物理学家每天都与枯燥的数据、实验打交道,需要坚持不懈的恒心。“我觉得,我骨子里有重庆人的倔强,遇到挫折不气馁。在工作中,我不喜欢追求虚名,只追求真正科学意义上的创新。一个科研工作者,应该以科学的态度追求科学的发现,以爱国的情怀将自己奉献给科学和祖国。”张焕乔说。
上世纪70年代末,核工业进入转型期。此时,为了配合改革,研究院领导找他谈话,准备将他的课题组转到另一个研究室,而留他在中子物理研究室任主任。张焕乔当场坚定地表示:“我要跟着课题走,课题到哪我就到哪,主任我可以不当,但我不能跟课题分开。”领导被张焕乔说服,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他始终在科研一线从事研究工作。
或许,正是这份对学术研究的执着精神推动着他不断前进。1997年,63岁的张焕乔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即使晚年视力减退,他仍坚持科学研究。
如今,82岁的张焕乔仍牵挂着故乡重庆。“在北京,我时常都会上网浏览重庆的新闻。这几年,家乡发展太快了。”张焕乔感慨道。未来,他希望重庆能加强农村教育,让农村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良的教育条件。
、
行为古怪的水星
如何证明大气压强存在
易拉罐自动吸水
两球相吸与相斥
悬空的乒乓球
让物体飞起来
振幅交换
沉在水底的兵乓球
如何培养物理学习兴趣
怎样做好高考物理选择题
如何开拓思路学物理
如何解高考物理应用题
15道厨房里的物理中考试题
“虚管悬液”实验
如何答好物理问答题
有趣的蜡烛跷跷板
如何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
在黑暗中读书
如何学好高中物理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惯性故事—萨尔维阿蒂大船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
摩擦力知识归纳
物理阅读时应该注意几个方面
八种高中物理学习方法
中国的“居里夫人”
海王星发现与科学的谦虚
学好物理需要好奇心
高考物理如何得高分
初中物理五种学习方法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