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一节的教学,课本是先给出惯性定义,再演示“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两个实验,验证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这种安排,其特点是:先理论、后实验.教学实践表明:教材精炼,简捷明快有余,生动活泼不足,学生不易接受.究其原因,学习“惯性”前学生头脑中具有的惯性现象材料太少,课本只提供一个“伽利略理想实验”,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因此,学生总感生硬,难以接受.鉴此,我们改变教法:先实验、后理论,变验证型教法为探索型教法.这是符合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下面就惯性概念的教学,谈三点体会.
一、建立“惯性”概念
1、激疑,引出“惯性”课题
(1)奔跑之人,脚遇障碍物时,人向前倾.何故?
(2)坐在汽车内的旅客,当车突然开动时,人向后仰.为什么?
身边现象,人所共知.学生却不能解释,激起阵阵疑团,欲罢不能.教师趁机引出“惯性”课题.
2、激趣,建立“惯性”概念
(1)学生做“抽尺”实验:把盛着墨水的敞口墨水瓶置于课桌边缘,下压直尺或三角尺.用手沿水平方向突然快速抽走直尺,墨水瓶巍然不动.学生疑虑:墨水瓶为啥安全无恙?
教师演示“打板落蛋”实验(略).学生嘀咕:鸡蛋为啥没落地摔碎?
师生共同得出:实验表明,一切静止的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
(2)教师演示“摸拟摔伤”实验:把布娃娃(头内暗置盛红墨水的敞口塑料水瓶)直立在小车上,手推小车沿桌面匀速平动.当车遇障碍物受阻停止运动时,布娃娃前倾,摔得头破血流.
师:小车匀速运动,布娃娃的运动状态怎样?
生:跟车相同,做匀速直线运动.
师:车停时布娃娃脚受车向后的摩擦阻力作用,脚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由运动状态变成静止状态.
师:车停时,布娃娃上身的运动状态怎样?
生:继续向前运动,摔倒跌伤.
师:运动的物体具有怎样的性质?
生: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水到渠成.教师给出惯性定义: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板书:
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二、做好“惯性现象”实验
做好“惯性现象”实验,是建立惯性概念的关键.惯性实验,做法多种多样,丰富多采.精选惯性实验应力求简单,让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做;要生动有趣,宜增加惊险情节,产生强烈的刺激性和说服力,使学生久久难忘.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利用学生身边现成器材,精选“抽尺实验”,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动手做.精做“模拟摔伤”演示实验,制造紧张惊险气氛.一个安全无恙,一个胆颤心惊,二者反差鲜明,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说服力,以此动摇学生头脑中顽固的错误观念,顺利建立起惯性概念.
三、解答惯性现象的步骤
课本解释惯性现象,文字确切精炼.学过之后,学生尚难掌握要领,不能圆满准确地解答惯性现象.表现在语无伦次,思路层次不清,或者以简单的惯性二字概括作答.因此,教师在解释“惯性现象”实验时,应做分解动作,引导学生探出解答惯性现象的步骤:
1、确定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
2、找出物体或物体的哪部分在突发过程中受到外力作用,改变了原来的运动状态.
3、找出物体或物体的哪部分在突发过程中不受外力作用,由于惯性而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例,一辆客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因遇障碍物向左急转弯,坐在车上的乘客为何向车身的右方倾斜?
答:客车急转弯前,乘客与车一起作匀速直线运动.当汽车遇障碍物,司机立即扭动方向盘,向左急转弯.坐在车上的乘客因其臀部随车上的座位向左急转弯;而人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其原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继续向前运动.因此,汽车向左急转弯时,人的上身要向车身的右方倾斜.
这样做,思路层次清晰,解答惯性现象有规可循.通过一两题的正规强化训练,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解答惯性现象的方法要点,都能清楚地解答课后习题中的惯性现象,从而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对《蒸发》一课实施探究式教学实录
探究水的沸腾
《汽化和液化》的教学设计
课件:眼睛与眼镜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照相机的原理》课件
物理探究性学习教学实录
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实验探究
是“水”还是“汽”
一组与鸡蛋有关的物理小实验
“温度计”教学设计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
快乐的寒假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课件:眼睛和眼镜
雪花熔化带来的灵感
熔点与沸点的实验探究活动
蒸发制冷水成冰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温度计”教学案例
对三块碑中学供水系统的调查报告
奇事必究 奇书必读
“汽化”教学案例与设计
不受处罚的盗窃
《物态变化复习和应用》教学设计
课件:凸透镜成像
“物体的热胀冷缩”探究活动
怪异的飞雪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