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中“三维教学模式”的探索 长期以来,教学中一直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应试教育培养倾向,教师为了“应考”,往往采用“填鸭式”与“题海战术”。课堂教学以老师讲授、学生记忆为主,学生被动地成为知识的“接受器”,思维始终处于抑制状态,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从根本上讲,教育改革是一种教学思想的改革,是教学由应试教育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转变,在几年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初步探索出“自主—合作—创新”三维课堂教学新模式。如下图:
一、具体做法
㈠、精选问题,引发求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从疑问开始,因而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求知欲成为调动学生主动性的起点。作为教学过程起始环节,提出问题是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而提出的激发和引导学生认真读书、钻研教材、正确思维,实现预定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导学问题。
如讲授“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内容时,可提出: ①比较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和广州“迎春花市”的照片,提出同是春节前后拍摄的照片两地气温有什么差异? ②一月黑龙江省最北部和海南省平均气温大约相差多少度? ③自南向北,我国气温分布有何规律?为什么? ④冬季风对我国南方和北方气温的影响有什么差别? ⑤为什么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台湾岛、海南岛等地难以受冬季风影响?
㈡、指导学习,探索内涵
有了问题,学生自学教材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他们思维活动就具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性质,从而能使其智慧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这种活动中去,学生自学教材的过程就是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方法,同化教材的过程,也是发现知识障碍的过程。
⒈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是一种学习状态。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自学的形式有多样,如阅读教材、图片,收集有关信息资料等。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应注意几点: ①要有自学提纲,时间适当提前,以便学生查找和整理资料。 ②要从简单而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概括性问题。 ③要准备好必需的挂图、标本、模型及多媒体素材等。 ④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图文对照,思疑结合。 ⑤要介绍不同的自学方法,进行不同的阅读策略训练。
⒉合作讨论
合作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是一种学习形式。一般的分组方法是:依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情况、个性特点、性别差异等因素进行分组合作,宜4人至6人作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教师在安排合作学习小组和指导学习时应注意几点: ①合作学习小组人数要适当,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利于组内学习交流。 ②要设立合作学习小组组长,利于学习小组的组织和发言。 ③宜把前后排邻座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方便于进行合作学习活动。 ④及时了解反馈信息,做好督学和点拨工作。
讨论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如在学习完初中地理第三册内容后,组织学生讨论“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经过学生热烈讨论,最后找出若干论据,论证了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对于教材的难点、疑点进行点拨、提示、分析,以避免“冷场”。 ②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读图,从正反、纵横、交叉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讨论,从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③讨论要在轻松自由、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进行。 ④尽可能发挥全部组员的才智,让每个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⒊探索创新
创新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追求,就是要求在教学中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联系科技动态设疑质疑,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探索,寻问根底。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找规律、概括特点等,自己建立知识结构,建立逻辑关系,提高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追寻知识奥秘的过程中形成标新立异、追求卓越的竞争意识和顽强品质。
例如在讲“地球气温升高的原因”时,把两种观点交给学生:一种是传统的人人皆知的原因——二氧化碳增加,造成温室效应增强,气温升高。另一种认为是目前地球处在第四纪间冰期,地球内能的释放,引起火山地震现象增多,地面辐射增强,气温升高,而人类因燃烧矿物质燃料增加的二氧化碳,被海洋吸收90%,还有森林和其它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还吸收了其他增加的二氧化碳。最后提出问题:“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更正确?” 通过教师的引导,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不断去求知,去发现,产生新的思想。
㈢、创设情境、答疑解惑
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强,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教学语言,创设地理意境。如适当的加上一些谚语、诗词、成语、歌诀等趣味语言,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实地理表象,使学生听课时如同身临其境,听后心驰神往,回味无穷。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够吸收大部分的知识,基本上能够回答教师所提出的导学问题,但也会有一些疑难的问题,需要教师创设环境、帮助答疑解惑,扫清学习中的障碍,帮助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分辨和修正能力。例如在学习初中地理第三册关于“根治黄河”这一内容时,学生对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中所采取的“打坝淤地,修筑梯田”这一措施学生理解不深,针对这个疑难点,教师采取先展示“打坝淤地”和“修筑梯田”两幅图片,让学生读书、读图、思考、讨论,然后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动画演示,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可采用多种多样的创设情境、启迪思维的手段,同时利用各种地理现象,大胆地提出各种假设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㈣、小结归纳、提高自我
学生在自主学和合作学习中,虽经过自学互研、讨论探索,但获取的认识是感性、零散的,只是初步的结论。因此,需要把已学过的分散知识进行归纳,上升为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通过寻求相互之间的联系,构建一定的知识结构联系图加以贮存,使之系统化。如在上完初中地理第二册《巴西》一节后,引导学生归纳出以下结构图: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出上述的结构图,使学生认清了巴西的基本国情,并对该国相关知识的掌握,起到了纲举目张的效果。简明扼要的知识结构联系图,是对知识的高度浓缩和概括,是对知识的系统化和条理化。同时,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小结归纳,也是培养学生的系统、发散、创造思维,使学生的自我归纳能力得以有效训练。
㈤、组织检测、评价自我
学生经过自主、合作学习后,其效果如何,需要经过检测来完成。凯洛夫认为: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两个必要的、紧密联系的阶段。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组织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检测。一方面,学生通过完成测评试题,检验自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测评中学生暴露出来的薄弱甚至错误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制订补救措施。同时在测评时,要注意学生互评和教师评定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二、效果与体会
⒈模式面对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满足现代社会对学生思维、情感等品质的综合要求。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是同一思维过程的两个方面,是学生自己对知识的分析和综合过程,是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基础,它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水平,是学生独立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精神,以及克服困难、挫折的意志和毅力,为学会与他人协作和客观评价自己提供了可靠的时间与空间的保证,也为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开辟新的天地。创新学习是思维过程的高级层次,是学生对知识的抽象和概括过程,是在原有的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进一步的分析和综合,是更高级的分析和综合,就是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对问题做出与已有程式不同的答案,养成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从而使学生产生联想创造。
⒉模式充分反映了师生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过程,符合教学规律,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教师只有掌握了反馈信息,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对本身的教进行调节或对学生的学进行引导,进而保持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处于高度积极状态。因此,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设法不断地从学生那里获得实质性反馈,并对学生的反馈及时地给予评价。同时,要为学生创设激发兴趣的情境,并采取一切调节、控制手段,使学生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使学习过程符合科学的认识规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创造的目的。
⒊模式充分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学中以学生为核心,全面和谐培养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收者、灌输对象,转变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表现为:学生→自学生疑→探索质疑→合作释疑→拓展创新。教为主导,就是在教学中以教师为向导,全面把握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方向,及时进行调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教师的导向作用表现为:教师→激发引导→信息反馈→点拨指导→启迪创造。这就是新模式的内在意义,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内在动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
⒋模式实现了以“问题”为载体,教师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虽然能吸收了大部分知识,但是也会有一些疑难的问题,需要教师创设情景,帮助答疑解惑,扫清障碍。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问题意识”。同时要求教师创设出一些具有深度、梯度、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教师要给出一定信息,当学生思考误入弯道,或出现思路阻塞、中断时,教师及时“点拨”和“引导”,补充信息,架起知识的桥梁与阶梯,疏通思路,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从而达到思维的更高层次,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⒌模式充分体现了“生生合作”、“师生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生生合作”也叫生生互动,既包括学生之间的行为互动,也包括学生之间的思维互动;既有知识的交流,也有情感的交流与合作,它是合作表现的一种形式。“师生和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配合达到协调,它是合作的实质。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三维教学新模式,要求教师善于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观点,并能接受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对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能给予正确引导,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重视情感、意志、动机、信念等人格因素培养,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促使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实际证明,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从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入手,将学习方法指导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自主、合作、创新地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做人。
2013粤教版必修1《力的等效和替换》ppt课件
粤教版必修二2.2《向心力》PPT课件3
2013粤教版必修2《计算天体的质量》ppt课件
2013粤教版必修1《力的等效和替换》ppt课件1
2013粤教版必修2《量子化现象》ppt课件
2013粤教版必修2《能源的开发与利用》ppt课件
2013粤教版必修2《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ppt课件1
粤教版必修二2.2《向心力》PPT课件6
粤教版必修二2.2《向心力》PPT课件1
2013粤教版必修2《飞向太空》ppt课件3
2013粤教版必修2《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ppt课件3
粤教版必修二2.2《向心力》PPT课件2
2013粤教版必修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ppt课件2
2013粤教版必修2《经典时空观与相对论时空观》ppt课件3
2013粤教版必修2《量子化现象》ppt课件1
粤教版必修二2.1《匀速圆周运动》PPT课件01
2013粤教版必修2《经典时空观与相对论时空观》ppt课件2
2013粤教版必修2《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ppt课件3
2013粤教版必修2《竖直方向的抛体运动》ppt课件
2013粤教版必修2《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ppt课件4
2013粤教版必修2《能量 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ppt课件
2013粤教版必修2《能源的利用和开发》ppt课件
粤教版必修二2.3《离心现象及其应用》PPT课件2
2013粤教版必修1《力的合成与分解》ppt课件
2013粤教版必修2《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ppt课件1
粤教版必修二2.2《向心力》PPT课件5
2013粤教版必修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ppt课件1
2013粤教版必修2第一章《抛体运动》ppt复习课件
2013粤教版必修1《力的合成与分解》ppt课件1
2013粤教版必修2《能量 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ppt课件1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