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学生的对学生学习物理的困惑,结合前人的经验、教育心理学的特点和三年来本人在物理教学中的探索,粗浅迪分析学生在练习或考试中产生的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为学生真正找到学习物理困惑的症结,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效率,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本文扼要介绍学生在练习和考试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情况,分析错误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矫正方法,让学生真正掌握物理概念、领会物理思想、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学好物理,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关键词:矫正 概念不清 能力缺陷 习惯 心理暗示 效率
2、阅读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缺陷
3、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
4、心理暗示的影响。
对学生的错误我们不但要从作业或卷面去收集,更多的要与学生的交谈和直接的观察得到。处理这些得到的第一手材料很重要的工作是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深层原因与寻找有效的解决对策。特别是对学生自己反馈的信息,由于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的,反映的往往是自己产生错误的一些表面原因。学生往往会用计算错误、审题错误等来概括,要解决这些错误我们需要研究学生为什么会产生计算错误、为什么会审题错误,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去研究、发现产生这些错误更本质性的原因。
一.由于概念不清而产生的错误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所出现的由于对概念、规律的内容、表达式认识不清或不能正确理解它们的确切含义、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而产生的一些错误就是概念性错误。概念性错误是学生中存在错误的主要方面,比如有这样一个问题:
甲
乙
v0
v0
图 1
问题1:如图1所示,甲球以初速度v0沿光滑水平面运动,乙球以初速度v0开始沿光滑凹形曲面运动,凹形曲面的初、末端在同一水平面上,且凹形曲面与水平面的水平长度相等,则它们滑行的时间相比( )
A.甲较长 B.乙较长
C.相等 D.无法确定
一些同学认为该问题的答案是C。究其原因,学生的解释是甲球是水平匀速度直线运动,乙小球
水平也是匀速直线运动,因为小球受到的支持力不做功,只有竖直方向的重力做功,只改变竖直方向的速度。力不做功但能产生加速度,显然这些学生以为力不做功就不能产生加速度,出现了概念性错误。要正确解决这一个问题学生需要的知识有:
(1)小球运动时间 ;
(2)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时性;
(3)小球在水平方向加速度的变化与水平方向所受到的合外力有关;
(4)机械能守恒定律;
(5)会用v—t图分析小球运动的时间。
结合学生的分析可知,在(1)、(2)、(4)这几个知识点的理解上是没有问题的,(5)这个知识点没用到,在水平速度的判断上没有用(3)这个知识点,而是用了动能定理,这里用动能定理不是很恰当,而且在动能定理的理解上有错误。
要减少这些错误,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解决:
(1)老师要给学生分析清楚概念、规律的内涵、外延以及与相近概念规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学生要及时理清自己在概念、规律理解有疑问或觉得有矛盾的地方;
(3)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地整理、积累在练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对概念、规律理解的误区。
二.由于阅读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缺陷而产生的错误
物理练习非常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训练与考查,由于学生在阅读能力、计算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各方面存在一些缺陷,也会给学生带来各种各样的错误。
“矫正”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能不发生错误,我们往往通过学生练习(包括考试)来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缺陷,然后通过分析、讲评来矫正。物理练习是学生掌握物理概念、领会物理思想、提高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载体。研究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错误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学好物理,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矫正学生的错误,必须先研究学生在解题中的错误,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上课的效率。初入茅庐的时候我都只是简单地统计一下学生练习中哪些出错人数多就将这个问题的解答过程、思考方法等都给学生罗列一番,这就可能会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比如同一道题全班有10位同学做错,有三位同学是由于审题习惯产生的错误,有三位同学是由于在画图中标示习惯产生的错误,另有四位同学是由于概念不清产生的错误,所以在课堂上没有必要分析问题的具体解法。而是仔细地分析学生中每个问题的具体出错情况,就可以在讲课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可以针对学生中所体现出来的错误进行分析、讨论、交流,这样就能很快地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学生能充分地参于课堂,真正提高课堂的密度和效率,培养他们的兴趣。
三年的教学中经过对学生练习中错误分析,我认为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原因主要有:
1、概念不清;
1、由于阅读能力的缺陷导致在审题过程中产生错误
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薄弱而导致在审题过程中顾此失彼,不能对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处理一些信息题时有些学生,看了前面忘了后面,看了后面忘了前面,越看心情越紧张,不知从何下手。
要减少这些错误,主要是要引导学生在审题过程中能逐句、逐段分析,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同时在审题过程中可以在关键的字词下面做适当的记号,从而在阅读完问题后通过这些关键字、句对整个问题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2、由于数学计算能力的缺陷而产生的错误
由于一些学生数学基础不过关,计算能力较弱,从而在计算过程中漏洞百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生在平时提高数学演算、公式换算、简化的能力。
三.由于某些学习习惯上的缺陷而产生的错误
学习习惯包含了许多方面,在学生解答习题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由于习惯而产生的错误有:
1、机械地照搬记忆中已有的方法、答案而产生的错误
有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想当然地把当前面临的问题与已经做过的问题等同起来,“不假思索”地照搬记忆中以有的方法甚至答案。这些现象在以“题海战术”来训练自己的学生当中表现尤其明显。有些同学在考试时甚至看了试题的图或一部分文字发现与曾经做过一致,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就是“那时就太高兴了。做过的!想都不想就把答案给写上去了”,尤其是考试前不久做过的,那就更容易这样。
要减少学生中的这些错误,首先是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练习的目的是要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操作过程,不应死记硬背。其次是要认识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可以相互借鉴、融会贯通,但在借鉴的过程中要分析具体问题中的外部环境和事物内部制约,而不能生搬硬套、弄巧成拙。
(2)由于没有养成画图的良好习惯而产生错误
图像能够非常直观、形象地传达各种信息,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画图过程中可以体会到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事物的发展过程以及遵守的一些规律,为正确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养成解决有关力的问题中画出物体的受力分析图、在电学问题中画出等效电路图、在热学问题中画出状态变化图的习惯是正确解题所必不可少的,但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却没有画图的习惯,凭想象来认识问题,从而产生的很多的错误。
(3)由于在画图或解答过程中物理量的符号标示随心所欲的习惯而产生的错误
有些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没有良好的标示物理符号的习惯,在使用物理量的符号时随心所欲,如不同物体受到的重力都用G表示,压力都用N表示,速度都用v表示等等,都没有下标;或都所有力都用F表示而不用下标;甚至有些学生在画图时根本不标物理量的符号。这样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如果头脑清醒最后答案就有可能不会错,当问题复杂或考试紧张时就会漏洞百出。
要减少学生由于在画图中的不好习惯而产生的错误,首先要让学生体会到养成这些良好的习惯是正确解题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有利于自己和别人看懂自己的解答。其次老师在讲解过程中也要多注意自己在课堂上的规范,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在模仿老师的,要让学生清楚怎样做是良好的习惯。学生在这方面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与平时我们片面追求答案有关,只要学生答案对了,解题过程就不仔细看了,所以平时也要在书写规范上严格要求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图、标示物理符号的习惯。
四、由于学生心理上的影响而产生的错误
(1)“要快”、“要有用”的心理暗示而导致的错误
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总是会对自己有一种心理暗示,比如:我要快点把它做完;我要把它做正确;我这次要考得好一点等等。尤其是在考试过程中学生总是想将问题尽量快地完成,当然这时也想把问题做正确。在这种心理暗示下,学生往往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想要尽量做有用功,不做无用功,引起思维上的跳跃和操作上的简化从而产生了错误。在练习过程中体现为:
① 在力学问题中不画物体的受力示意图或不画完整。
② 审题草率不愿多花时间,对题意有大概的理解就凭自己的想象开始解题。
③ 解题过程中无头无尾,只有几个公式和结果。有些同学在计
算题中不写“解”,中间过程也没有依据。
④ 计算过程、公式转化、单位换算跳跃过多。
研究和矫正学生练习中的错误,能直接帮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减轻学习中的心理压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他也在时刻想着办法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困难。如果我们仅仅是让他大量地练习而不帮助他分析具体情况,可能他通过自己的摸索解决问题的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但更大的可能是他练习越做越多,错误越犯越多,反而觉得学习物理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事情,失去信心。而如果老师能不断地帮他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共同寻找解决办法,可以帮他少走很多弯路,提高效率,远离题海的深渊,同时他还会时刻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在心理上得到安慰,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
研究和矫正学生解题中的错误,可以大提高上课的效率。如果只是简单地统计一下学生练习中哪些出错人数多就将这个问题的解答过程、思考方法等都给学生罗列一番,就可能会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比如在本文第一个例题的调查中就显示有三位同学是由于审题习惯产生的错误,有三位同学是由于在画图中标示习惯产生的错误,只有一位同学是由于概念不清产生的错误,所以在课堂上没有必要分析问题的具体解法。仔细地分析学生中每个问题的具体出错情况,就可以在讲课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可以针对学生中所体现出来的错误进行分析、讨论、交流,这样就能很快地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学生能充分地参于课堂,真正提高课堂的密度和效率。
研究和矫正学生解题中的错误,使学生参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来,有利于他们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错误的采集、分析、解决过程中,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一项工作的重要性,能主动反映问题、积极按老师的指导去尝试、及时反馈自己的情况与体会、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习惯与方法,使自己的学习习惯与思维品质有不断地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也会逐渐学会分析自己所遇到的障碍,主动去寻找解决的方法。
在高中物理学习调查中,发现约占40%的学生普遍存在物理成绩不理想的现象,其表现为:一是同其他学科相比成绩偏低甚至偏低幅度较大,呈现学科间的显着不平衡;二是本物理学科的多次检测或是成绩欠佳,或是有一定下降。对这部分学生的进一步调查研究,发现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表现都比较好,哪为什么会出现效果与动机的明显反差呢?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从学习方法尤其是思维方式、方法上寻找原因。下面是调查整理后的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几种主要思维错误。
一、形象思维中的形象淡漠
形象思维在高中学生的物理学习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对特定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没有建立起正确的物理形象,不会利用物理形象进行思维,就难以把文字叙述、数学表达式和现实过程联系起来,也就难以正确地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活动。例如:学生头脑中因为没有物质原子结构的初级模型的正确形象和电子运动的动态过程的正确图景,则对于摩擦起电的理解、对于电的中和的理解、对于带正电与带负电的理解都产生了困难。
二、因果思维条件的制约
事物的因果联系总是受着条件制约的。对条件的认识是一种较复杂的思维过程,一些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难于进行这类思维;对教材不理解或理解不透的学生也无法对一些条件进行分析和选用,从而使得在有条件关系的习题面前一些学生显得无能为力。如关于功的定义及计算方法,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流畅地表达出来,但解答具体问题时,很多学生又往往不自觉地把“在力的方向上”这一限制条件抛在脑后,从而出现错误。
三、逆向思维不知反其道而行之
逆向思维是从对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逆向思维解题的显着特点就是以未知为起点,运用有关概念、定律、定理找出有关物理量方面的联系,层层推理,确定解题路线的分析途径。由于受平时大量的从已知到未知解题方法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加之有的教师没有注意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不善于甚至不知道运用逆向推理、逆向论证、逆向分析。例如很多学生总认为抛出去的物体受到重力和抛力共两个力的作用,其原因除受“抛”字的干扰外,更主要的是不善于进行逆向分析或逆向论证,假如抛力存在,这个抛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呢?反过来想一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 周青松着.物理教学探究与实践.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02年版
【2】 王德秋,刘守操主编.普通物理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 李伯黎,燕国材主编.教育心理学[第二版]
【4】 李晓文,王莹编着.教学策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
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题(带答案)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附答案)
初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检测试题(附答案)
2015年初二物理上册期中统考试卷(带答案)
初二物理上册声波的产生和传播习题(带答案)
北京市八年级物理下册期中期中质检试题(有答案)
初二物理上册第三章光现象单元测试题(有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调研测试卷(附答案)
初二物理上册声音的特征测试题(含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段考试卷(带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
初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单元过关测试
初二物理上学期第二章声音与环境测试题(附答案)
初二物理上册杠杆检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初二物理第二章《光现象》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眼睛和眼镜习题精选(含答案)
初二物理上册机械功、机械效率测试题(带答案)
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学期期中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初二物理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
初二物理上册光的折射测试题(有答案)
初二物理上册浮力测试题(带答案)
初二物理第1章机械运动单试题(带答案)
人教版初二物理第四章《物态变化》知识点
2015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附答案)
初二物理上册透镜成像检测试题(附答案)
初二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达标测试题(带答案)
人教版初二物理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次阶段检测试题(带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10月考试题(含答案)
物体的尺度及测量单元试题精选(含答案)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