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学校是整个社会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重要摇篮。在初中物理教育中,注重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模式,为国家和高一级学校输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初中物理教育贯彻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初中物理教师应积极投入教学改革,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借助于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物理;创造性思维;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性思维是指认识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以头脑中已有的信息为材料,通过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等,以渐进性或突发性形式对头脑中的现有知识和信息进行新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观点、新设想的过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课程体系中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提问、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展开科技兴趣活动等几条途径来实施。
一、精心设计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一般来说,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对物理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维,执着地去探索。所以,为了使学生能从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变成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者,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能激发起浓厚探索兴趣的问题。那么如何把那些平淡的、抽象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构建加工变成一个个能使学生睁大眼睛、闪耀着神奇力量的火花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展现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大气压强”这一节时,由于大气压强这个物理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物理教师应该多做些演示实验,如: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又如:可以选取空易拉罐(两只)、铁架台、胶带、酒精灯、水这些器材,先取出一只空易拉罐,然后提问学生:如果我用手捏这个易拉罐,会出现什么现象?接着将另一只空易拉罐内装入少量水,然后放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进行加热,待易拉罐罐口出现白雾后立即用胶带封住罐口,撤去酒精灯让其冷却后观察现象,学生观察到现象后感到很好奇,究竟是什么力量把易拉罐压扁了?从而为学习大气压强埋下了伏笔。
另外,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动手活动的乐趣,让学生充分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比如在讲解“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这一内容时,就可以给学生二只小灯泡和二只开关,以及必要的导线、电池,让学生自由连接,最后由老师一一讲评,分析各种所接电路的优缺点,从而得出电路的连接方法和各自的特点,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二、创设宽松环境,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能力
初次学习物理的学生一般都觉得物理比较有兴趣,这是因为物理知识、物理现象来源于生活,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许多物理实验都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但过不了多久,一部分学生就会对教师自认为是很精彩的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失去兴趣,甚至发展到讨厌物理学科的程度。这是因为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时没有及时满足学生好奇的各种提问,折断了学生联想的翅膀,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一个个学生们不心甘情愿进去的知识框框中。?
爱因斯坦在回答别人问他为什么能作出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问问题罢了。”所以,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服务者,而不是主宰者。宽容待人,让学生能平等地参与教学,使学生能克服心理问题,大胆地质疑问题。其次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不要以成人的思维和成熟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世界。多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求异质疑,激励学生多提问题,鼓励他们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在教学中可以介绍哥白尼、伽利略等科学勇士的奋斗事迹,以此来鼓励学生对前人的一些现已成型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大胆质疑的勇气;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规律,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即使某些发问是可笑的,某些提法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不挫伤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总之,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不要把学生的创造性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最后再请记住爱因斯坦说过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三、拓宽知识领域,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有了兴趣不等于就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就更能使学生容易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新的飞跃。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这说明了知识的广博性和创造性思维的“顿悟”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开拓知识面,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开拓学生知识领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建立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课内要狠抓“双基”的教学和训练,废除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讲要精,学要透,练要巧,用要活,减轻学生那些不必要的负担,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好课内的基础知识,练好基本技能,使学生有能力打开分析问题的思路。其次鼓励学生求异和发散。求异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不同解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发散思维是在一定水平上,由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开,寻求事物间的纵横向联系,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
求异和发散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思维方法。在习题教学中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开拓思路,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设想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如:一质量为5千克体积是2分米的铜块,问此铜块是空心述是实心的?此题可以分别以质量、体积、密度三方面来讨论铜块是空心还是实心的。教学中象这类题型不少,做题对,思络不同,方法也就各异,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去思考、分析和解题,不仅能帮助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加解题能力,更能促进发散思维的培养。又如:在“功”一章教学中:某人用力提着一重力为400牛的重物竖直上升5米,他所做的功是多少?根据学生所掌握的功的概念,便可得出以下新题:
①某人用力提着一重力为400牛的重物在水平方向匀速移动5米,他所做的功是多少?
②某人用力提着一重力为400的重物沿倾角为30的斜坡匀速上移5米,他所做的力是多少?以上题型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展他们的思维。
四、训练直觉思维,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作出伟大的发现。”直觉猜测是创造性活动的起点,科学家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来自于他们的直觉。直觉对于新出现的现象或事物,能未经严密的逻辑程序,直接地认识到其内在本质或规律,是一种认识过程的突变、升华,当然直觉必须以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习电路这一节中,在讲解串、并电路时,可制作二个串联和并联电路的暗箱,分别让两只灯串联和并联,然后分别拿掉其中一只,根据出现的现象,训练学生的猜想能力。
联想和想象对于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很重要。联想可以把多个不同事物联系在一起,容易触发灵感而导致新的发现。想象能不断地改造旧表象,创造新表象,是创造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挥自由联想的习惯,使他们敢想、爱想和善于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活跃他们的思维。还要启发学生:①根据已知进行联想,判断结果;②通过联想证实已知的结论;③运用联想进行实验设计;④根据有关知识进行比喻想象;⑤发挥自由假想;通过假想养成学生爱幻想、爱探索的习惯,从事物的另一面强化他们所学的知识。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提出:假如世界上没有摩擦力,或者地球没有引力,世界将是怎样的?当我们教学重力时,让学生猜想哪一天地球重力突然消失,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在讲大气压强时猜想如果地球失去了大气层,会出现怎样的情景等等,又如证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实验,让一辆小车依次在铺有毛巾、棉布和木板的相同斜面上,从同一高度下滑,得出结论是:在毛巾表面,小车滑行得最短,棉布表面次之,木板表面最长。然后要引导学生联想到,假如接触面无摩擦,小车就将无限制地运动下去,从而得出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对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很有作用。
五、充实课外活动 ,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
课外科技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地、自主地发展。因此,课外活动要讲究内容的丰富、新颖,形式的多样,方法的灵活,如组织初二学生进行自行车的拆装活动。由于学生自己动手,大多数学生积极性很高。当时学生的话题特别多,思维也积极调动起来了,对没有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也敢于提出大胆地想象,说刹车块与轮圈那里是滑动摩擦,刹车时是有益摩擦,应使它增大而不能减小,说有滚珠的地方是滚动摩擦,它是有害的应尽量减小而要加润滑油;手刹车把是变形杠杆能省力,一些学生还指出脚踏是轮轴 ,座垫较宽是为了减小压强,轮胎、脚踏上刻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自行车的尾灯则是角反射器,电动自行车的后视镜则是凸面镜……学生们分别指出他们所使用的自行车有哪些物理上力学、光学等方面的知识,老师则到处走动,指导他们拆装,回答学生们的问题,对他们的实践活动考核评分。这样一来,学生就更觉得物理有趣有用,有成就感。又如举办“鸡蛋碰地球”的比赛,用什么办法使鸡蛋从六楼扔下不破碎,从而发动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还可布置适当的课外小实验,如:制作直流电动机模型,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使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课内教学所不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来不及深透的奥秘,去触摸课内教学所无法取的东西。通过小制作和小实验等物理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动脑和自我发展的机会,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技能。
总之,物理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努力探索、勇于思考和创新,把学习与创造、模仿与创新、理性
与幻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一定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人教版必修一3.5《力的分解》PPT课件8
人教版必修一3.2《弹力》PPT课件9
人教版必修一3.3《摩擦力》PPT课件6
人教版必修一3.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PPT课件5
人教版必修一4.1《牛顿第一定律》PPT课件1
人教版必修一3.3《摩擦力》PPT课件4
人教版必修一3.4《力的合成》PPT课件1
人教版必修一3.4《力的合成》PPT课件10
人教版必修一3.2《弹力》PPT课件3
人教版必修一3.3《摩擦力》PPT课件2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单元PPT课件6
人教版必修一3.2《弹力》PPT课件10
人教版必修一4.1《牛顿第一定律》PPT课件3
人教版必修一3.2《弹力》PPT课件1
人教版必修一4.1《牛顿第一定律》PPT课件4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单元PPT课件2
人教版必修一4.1《牛顿第一定律》PPT课件5
人教版必修一4.1《牛顿第一定律》PPT课件6
人教版必修一3.3《摩擦力》PPT课件5
人教版必修一3.2《弹力》PPT课件2
人教版必修一3.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PPT课件7
人教版必修一3.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PPT课件3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单元PPT课件5
人教版必修一3.3《摩擦力》PPT课件7
人教版必修一4.1《牛顿第一定律》PPT课件10
人教版必修一3.5《力的分解》PPT课件9
人教版必修一3.5《力的分解》PPT课件7
人教版必修一3.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PPT课件8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单元PPT课件7
人教版必修一3.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PPT课件9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