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人类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次声波:低于20Hz 高声波:高于20000Hz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⑴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 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总结】查字典物理网中考频道精心整理了2015年中考物理复习大纲,可登录中考物理复习指导学习更多知识。
初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汇编
实验: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
初二物理第四章光现象知识点汇编
2013年初二物理教案:摩擦力
2013年初二物理教案: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2013年初二物理教案:照相机
初二物理教案神奇的眼睛
2013年初二物理教案:长度的测量误差
2013年初二物理教案:光的直线传播
2013年初二物理教案:二力平衡
2013年初二物理教案:平面镜
2013年初二物理教案:升华和凝华
2013年初二物理教案: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初二物理教案我们周围的物质知识点
2013年初二物理教案:光的折射
2013年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导学案
2013年初二物理教案:实验:测平均速度
2013年初二物理教案:密度知识的应用
2013年初二物理教案:照度
2013年初二物理教案:重力
2013年初二物理教案:球面镜
2013年初二物理教案:温度计
2013年初二物理教案:惯性、惯性现象
2013年初二物理教案:质量
2013年初二物理教案:力的图示
2013年初二物理教案:速度和平均速度
2013年初二物理教案:透镜
2013年初二物理教案:机械运动
2013年初二物理教案:蒸发
2013年初二物理教案:液化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