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l)常识性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2)会应用功的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具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举例说明。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是什么?2.课本章后习题2,由学生板演,其他同学自己演算,最后教师讲评。说明:机车牵引力对这列火车做的功也可以说成机车克服阻力做的功是1.08×107焦。又如用手匀速竖直向上提起重1牛的钩码,通过的距离是1米,则手的拉力对钩码做的功就是W=F·s=G·h=1牛×1米=1焦。这时也可表述为手克服阻力做的功是1焦。
二、进行新课
1.引入、提问:使用杠杆、滑轮这些简单机械能够省力,是不是也能省功呢?
2.组织学生完成课本本节实验l、2。学生自己实验。教师巡回指导。(1)明确实验目的是研究使用杠杆(或滑轮)提升重物时能不能省功?即手对杠杆(或滑轮)做的功与杠杆(或滑轮)对重物做的功是否相等。(2)明确实验中动力就是手的拉力,阻力的大小等于钩码重。图14—4,实验是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算出手对杠杆的拉力。图14—5实验中手对动滑轮的拉力由动滑轮的特点得出。钩码重G=mg。(3)测量砝码提升的高度和手移动的距离时,把两个刻度尺分别竖直放在砝码及手旁,记下砝码和手的起始位置。当用杠杆(或动滑轮)提升砝码到一定高度时,再记下砝码和手的终了位置,求出砝码升高的高度h(米)和手移动的距离s(米)。(4)实验中,杠杆和动滑轮的重及杠杆和滑轮在运动中的摩擦力忽略不计,因为实验研究的是理想机械。(5)按课文实验1、2,并参照图13—4、图13—5组装实验器材,将实验结果填入课文表格中,写出实验结论。
3.总结实验结论①学生报告实验记录数值和实验结论。教师将几组数值记于黑板一或事先画好表格的小黑板)上。②实验表明:利用杠杆提升砝码,使用杠杆所做的功F·s(焦)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焦)相等,即使用杠杆不能省功。利用动滑轮提起砝码,使用滑轮做的功F·s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相等,即使用动滑轮也不能省功。总结出功的原理并板书:“二、功的原理1.使用机械不能省功。这个结论叫做功的原理。2.功的原理对任何机械都适用。”3.提问: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为什么人们还要使用机械呢?(课文后“想想议议”)要求答出:可以省力,或省距离,或改变动力的方向,使用方便等好处。4.例题:课本章后习题5。教师板演讲解。首先弄清已知条件、物理过程。
三、布置作业
1.填写课文章后“学到了什么” 2。2.课本习题6。3.自学课本“斜面”。
人教版[2013版]物理八下7.2《弹力》word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下《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word导学案
人教版[2013版]物理八下10.2 《阿基米德原理》word学案
人教版[2013版]物理八下12.2《滑轮》word教学设计
人教版[2013版]物理八下12.3《机械效率》word教学设计
人教版[2013版]物理八下10.1《浮力》word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第六章
人教版[2013版]物理八下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word学案
人教版[2013版]物理八下10.2《阿基米德原理》word教学设计
人教版[2013版]物理八下11.3《动能和势能》word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下《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word学案
人教版[2013版]物理八下10.1 《浮力》word教案
人教版[2013版]物理八下第3节《动能和势能》word学案
人教版[2013版]物理八下10.3《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word教学设计
人教版[2013版]物理八下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word学案
人教版物理八下《电阻》word教案1
人教版物理八下《磁生电》word学案
人教版[2013版]物理八下7.2 《弹力》word学案
人教版[2013版]物理八下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word学案
人教版[2013版]物理八下第2节《滑轮》word学案
人教版物理八下《第十章 信息的传递》word学案
人教版物理八下《第七章 欧姆定律》word教案
人教版[2013版]物理八下第3节《机械效率》word学案
人教版[2013版]物理八下10.1 《浮力》word导学案
人教版物理八下《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word教案1
人教版物理八下《第六章 电压 电阻》word复习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下《第六章 电压 电阻》word学案
人教版[2013版]物理八下第九章《压强》word教案
人教版[2013版]物理八下第3节《重力》word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下《磁场》word学案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