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定期的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有利于知识点的掌握,查字典物理网给大家编辑了高二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复习。
信息化基础知识
信息化基础知识
1. 信息化涵义 信息化,在我国港台地区习称为资讯化。它是一个外来的概念,最先起源于 60 年代的日本。 1963 年, 日本学者 Tadao Umesao 发表了一篇题为 《论信息产业》 的文章,从分析产业发展原因的角度,在研究工业化的同时,提出了信息化的问 题。当时,虽然作者并没有正式使用“信息化”这一术语,但是这篇文章一发表, 就立刻引起了日本学术界、政界、企业界和新闻界的广泛注意和热烈讨论,并导 致了信息化概
念的产生。1964 年 1 月,日本的 Kamishima 教授发表了“信息社 会中的社会学”一文,第一次使用了“信息社会”概念。 信息化概念从一产生就与“未来”社会、后工业社会相联系。西方普遍使用 “信息社会”和“信息化”概念也是从上个世纪 70 年代后期才开始的。随着信 息化在实践中迅速推进, 人们对信息化概念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和丰富起来,一 些人根据自己的理解, 从不同角度对信息化的概念重新加以定义,从而形成了不 同的观点。 发展到上世纪 90 年代,国内外关于信息化的定义可以说是百花齐放,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如下三种: 第一种认为, 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 益加强,并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信息化有三个相互联系的主要方面:一是信息 技术本身的发展(微电子)及其产业化;二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产业(包括信 息设备制造业、信息传输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三是信息技术手段在经济和 社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这种观点是由科技界的专家提出来的,其新意在于它把 信息化按“技术-产业-应用”的逻辑表述出来,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大力 促进高新技术应用,从而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路。 第二种认为,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发掘社会智能潜力, 推动经济和社会优质发展。信息化概念的这种观点最初是由 信息内容提供者提出的, 其新意在于特别强调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即认为信 息化的本质是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充分发掘社会智能潜力。信息技术的应 用只是手段面不是目的, 应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是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实现信息 资源的共享,从而再通过“智能潜力”的提高,达到“优质发展”的要求。 第三种认为, 信息化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国民经济 各个领域, 加快经济的发展。 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支 柱,而且是一个“发动机”,可以推动其他产业部门的更新换代和现代化;二是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国民经济活动中信息采集、传输和利用的能力,提高整个国民 经济系统运行的生产率和效率, 要将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到每一个经济单位。这 种观点的新意在于它强调了信息手段应用的效用与价值。
目前,我国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所谓信息化,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量 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采用 现代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各领域,从而极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 2. 国家信息化
我国的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 活的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这个定义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要为四个现代化服务;二是 国家要统一规划、统一组织信息化建设;三是各个领域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 信息资源;四是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 信息高速公路 “信息高速公路”, 是一个集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 品于一体的电子信息网络。 “信息高速公路” 的正式名称是 “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wre)计划。它包括三个要点:(1)敷 设覆盖特定地域的光纤网络。(2)用光纤网络连接所有通信系统、数据库、电 信消费设施。(3)让光纤网络能传输视频、声频、数字、图像等多媒体。 4. 互联网
因特网络是冷战时期美国军方科研和国防需要驱动下的产物。50 年代中期,美国 MIT 为美国空军开发出了 半自动地面防空警戒系统 SAGE,这大概是最早出现的计算机网络系统。1963 年,全美航空公司订票联网系 统开始投入使用。1969 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规划局(ARPA)建立一个对现代因特网有重要影响的网络系 统,ARPANET。该系统把 UCLA、UCSB、Stanford、Utah 四所大学的计算机通过网线连接起来了。上世纪 80 年代末,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网络系统 NSFNET 取代了 ARPANET,在全美范围内形成了功能强大 的网络系统,并逐渐发展演化成如今的因特网。 因特网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国际互联网,它是由全世界各地许许多多的局域网相互连接形成的,网络之 间的通信采用国际标准的 TCP/IP 传输协议(解决了不同软硬件平台、不同网络产品和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 兼容性问题)来进行。Internet 具有接入方便、网络开放、资源丰富、收费低廉等优点,因而发展十分迅 速。1993 年以来,全球因特网用户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发展,2002 年底达 6.65 亿,预计 2004 年全球互联 网用户可达 10 亿。截止今年 6 月底,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 5323.46 万户,其中,浙江省约为 334.06 万户, 列全国第四,中国网民数量目前已达到 6800 万,在半年内增长了 890 万。
5. 中国因特网
中国因特网的发展历程大概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7-1994 年)。这一阶段是电子邮件 CE-Mail 使用阶段,我国通过拨号与国外连通电子邮件, 实现了与欧洲及北美地区的 Email 通信功能。 第二阶段(1994-1995 年)。这一阶段是教育科研网发展阶段,我国通过 TCP/IP 连接,实现了因特网 (Internet)的全部功能。
第三阶段(1995 年至今)。这一阶段是商业应用阶段,此时的中国已广泛 融入了因特网大家族。 6. 信息技术产业的技术与产品范围
一般认为,信息技术产业的主要技术和产品范围: 一是多媒体技术,其中包括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个人计算机技术、液晶等高清晰度显示技术等。 二是数据存储和处理技术,其中包括超巨型和超微型计算机技术、语言识别和神经网络等智能计算机技术、 分子电子技术、计算机免疫系统技术等。 三是传输技术,包括光纤和卫星等通讯技术、数字声像技术、各种调制和解调技术、各种传感器技术、交 互式网络技术等。
7. 国民经济产业的信息化
与国民经济产业信息化相联系的三个方面是指: (1)信息产业包括信息产品与设备制造业,信息传输流通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2)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计算机、网络通信、多媒体技术的产业化。 (3)信息技术手段在经济与社会领域上的广泛应用。
8. 中国公用多媒体信息网
中国公用多媒体通信网是中国电信投资建设的一个面向公众、具有中国特色、以中文为主的多媒体信息服 务网。它包括:
(1)网络组成 中国公用多媒体通信网的网络结构分为两级:骨干网和省内网。骨干网是多媒体通信网的高速、骨干 通道。骨干节点目前有 8 个,分别设置在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武汉、南京、西安和成都;省内网是 多媒体通信网在各地区的组成部分,面向用户接入和本地用户互连,省内网之间通过骨干网实现互连。
(2)IP 地址及域名分配 中国公用多媒体通信网采用由国际标准组织(IETF)的 RFC1597 文档规定的保留 IP 地址,使用其中 的 10.0.0.0—10.255.255.255 的 A 类地址段。 全网公共服务器的域名统一在二级域名 cninfo.net 下分配。网内域名解析系统分二级设置。骨干网内 设置顶级域名服务器,解析三级域名;省内网设置省内网域名服务器,解析三级以下的域名。
(3)业务定位 中国公用媒体通信网的承载业务范围很广,可分为 10 类。
●多媒体信息检索业务。可应用于:电话号码簿查询、电信计费查询、图书情报检索、新闻检索、商 品供需交流、法律法规咨询等各种基于数据库检索的信息服务系统。
●科学计算及信息处理业务。可应用于:软件共享、远程计算机辅助设计业务等。
●电子邮件业务。可应用于文件传送、报刊订阅、商业信函等多种业务。
●事务处理业务。可运用于:股票委托交易、电子报税、客房预定、办公自动化等各行各业的事务处 理系统。
●多媒体会议业务。可应用于:公众多点多媒体会议业务、虚拟专网中的多媒体会议业务、多点电话 会议业务等。
●多媒体信息点播业务。可应用于:新闻点播、影视点播、音乐点播、游戏点播、卡拉 OK 点播等。
●电子商务。可应用于:无纸贸易、电子银行、电子税务、网上商店以及其他需要交易或付费行为的 服务业。
●多媒体远程医疗。可在远程诊断、远程手术示范、远程专家会诊、高清晰医疗图像传送、医学数据 库查阅等医疗领域广泛应用。
●多媒体远程教学。可应用于:教学节目点播、教学资料检索、题库系统、在线辅导、人-机交互远 程教学及人-人交互远程教学等。
● 虚拟专用网业务。可应用于:跨地区企业内部专网、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服务网、办公自动化系 统等。
(4)用户分类 多媒体通信网用户分为三类:一是信息消费用户;二是信源用户;三是虚拟专网用户。第一种用户根 据收费账号种类的不同又分为三类:网内有权注册用户;网外有权注册用户;电话主叫号码用户。
(5)用户接入方式 多媒体通信网提供多种用户接入方式:经 PSTN 拨号接入(用户通过电话拨号方式,拨打“169”统一
特服号接入多媒体通信网);经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拨号接入;经数字数据专线接入;经分组网专线 接入;经帧中继专线接入;ATM 宽带接入。
(6)平台管理系统 中国公用多媒体通信网是多媒体通信的公共平台, 其平台管理系统包含信息导航系统、 网络管理系统、 用户管理系统、信源管理系统、计费和漫游系统等多个子系统。
9. 信息化小区与宽带社区
信息化小区是指通过对小区的信息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建设,使小区用户能以多种媒体(如电话、传真、 电视、计算机等)和多种方式(图文、声音、视频图像等)获取小区内外信息、进行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 具有较高信息交互水平的住宅小区。这些信息基础设施包括:小区综合布线系统、小区通信网络、小区计 算机局域网、小区 CATV 网等。小区的信息化系统是实现家庭信息化。
宽带网在港、台地区称“宽频网路”或简称“宽频”。宽带只是一个相对概 念,其实并没有很严格的定义, 我们知道,虽然在短短几年间,拨号上网的速 率就从 14.4Kbps 上升到了 56Kbps,然而受限于电话线路的品质,56Kbps 应该 是一般 Modem 的极限了。 因而,一般是以目前拨号上网速率的上限 56Kbps 为 分界,将 56Kbps 及其以下的接入称为“窄带”,之上的接入方式则归类于“宽 带”。 宽带网指的是相对于电话线上网来说的高速的上网方式,原来的拨号上 网的上网方式由于受带宽的影响只能提供单一的接入服务,而且占用电话线,上 网费用昂贵,使大多数的人上网还停留在只收收 EMAIL 的基础上。 宽带社区是指在生活小区内使用宽带网络,通过宽带综合接入与 CHINANET 连接或与公司的 VPN 连接, 住户就可以通过宽带网络与办公室连接,实现在家办 公,同时,还可以实现网上医疗、视频点播(VOD)、交友聊天、网上购物、网 上炒股等。 互动宽带社区还可以提供小区智能化住宅的所有服务, 实现可视对讲、 消防报警、煤气泄漏监控、三表(水表、电表、煤气表)抄送等服务。 10. 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又称信息鸿沟,就是信息化水平的差距,它是指当代信息技术 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它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领 域,特别是由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数字鸿沟对因经济、技术发展及信息化的差距而导致的差距表
现为存在于对信息的掌握、拥有、控制、使用能力上的差别,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与发 展中国家之间、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差距。 从我国看,在不同区域、不同所有制、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群体与个体之间,也存在着 数字鸿沟。从政府层面看,中央到地方政府,及至乡政府,对信息的获取能力递减;从区域看,从北京市 中心向外走 100 里就有数字鸿沟。当我们在探讨数字鸿沟、在讨论信息化、在研究如何应用计算机网络这 项革命性技术的时候,有些地方可能还在关注着最基本的生存问题。 数字鸿沟是多种复杂的原因共同导致的结果,是由经济、技术、社会、体制、政治、文化各方面因素 所导致的结果。其结果就是你知道的我不知道,你掌握的市场信息、人才信息、技术信息、社会资源信息, 而我不掌握、或掌握得不够;当你已经开始在筹划市场战略、管理战略和投资战略时,我在那里还不知该 做什么;你能做的而我不能,你拥有的资源而我没有,你都走了三步我才知道起步,结果导致在发展上的 不同步,在水平上进一步扩大差距。
11. 信息孤岛
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问题是要整合和应用信息资源。在过去十年乃至二十年的大规模信息化建设中,中 国已拥有了大量的厚重的信息资源,有强大的网络,有庞大的各种数据库,有大量的支持各部门业务管理 的应用软件。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体制的原因,这些信息资源被分散异构了,分散开发或引进的信息系统, 互相之间不能信息共享,形成了许多缺乏共享的、网络化的信息资源,这就是所谓的“信息孤岛”现象。
“信息孤岛”在技术上带来的不良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的一致性无法保证;(2) 信息及时共享、反馈难;(3)信息需要重复多次的输入。 例如,某供电企业的内部网早已开通,计算机应用已经“遍地开花”:用电营业、生产技术、客户服务、 计量、安装等部门都各有多个独立运行的计算机应用系统或模块。这些系统或模块,有上级部门下发推广 的,也有自行开发或引进的。虽然它们在供电生产经营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业务人员越来越感到不好 用。例如,电表更换业务,需要报装部门先录完用户名、地址等旧电表参数,打印出报表后,送到计量部 门录入新电表参数,再拿回报装部门录入安装数据。这种应用的孤岛,主要由于其应用底层没有一个可以 很好扩展的基于网络的共享数据库。其实,如果在网络中建立报装和计量这两个应用的共享数据库--集用 户名、地址、旧电表参数、新电表参数于一体,实现异地存取,报装和计量部门两个“孤岛”也就因快捷 的信息流动而消失了。
有了查字典物理网给大家整理的高二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大家一定要仔细阅读,相信大家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九年级人教版第三节大气压强第二课时课件课件
九年级人教版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复习课件课件
八年级下苏科版8.4力的作用是相互1课件课件
八年级下苏科版9.2液体的压强3课件课件
九年级人教版第三节大气压强(第一课时)课件课件
八年级下苏科版7.1走进分子世界3课件课件
八年级下苏科版7.2静电现象课件课件
八年级下苏科版7.4宇宙探秘2课件课件
八年级下苏科版7.4宇宙探秘1课件课件
八年级下苏科版9.2液体的压强2课件课件
八年级下苏科版8.3摩擦力3课件课件
九年级人教版第二节液体的压强课件课件
八年级下苏科版7.1走进分子世界1课件课件
八年级下苏科版7.3探索更小的微粒1课件课件
八年级下苏科版8.4力的作用是相互2课件课件
八年级下苏科版6.2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1课件课件
中考物理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汇集课件
九年级人教版14.3大气压强2课件课件
八年级下苏科版6.5物质的物理属性1课件课件
八年级下苏科版6.4物质的比热容3课件课件
九年级人教版14.2液体的压强课件课件
八年级下苏科版6.1物体的质量1课件课件
九年级人教版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复习课件课件
第十一章简单电路习题课课件
九年级人教版12.6二力平衡课件课件
九年级人教版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复习课件课件
八年级下苏科版6.4物质的比热容1课件课件
八年级下苏科版7.1走进分子世界2课件课件
九年级物理实验全套flash课件
八年级下苏科版6.3物质的密度2课件课件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