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背景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近几年出现的一类以成语、古诗词、谚语、俗语、歌词、日记、历史典故、文言文等文学作品为载体,考查物理知识的试题,在科学与人文相容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形成试题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格外引人注目。在初三物理总复习阶段的一次测试中,我选了这样一道试题:
(2006年桂林市)南宋著名诗人辛弃疾的诗句“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云里行。”中所描写的“天在清溪底”和“人在云里行”两种情景,是光的( )
A.反射现象
B.折射现象
C.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
D.折射现象和反射现象
课下一学生兴冲冲地来找我,说:“我们今天语文课复习古诗词,有李白的《月下独酌》,其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意为邀请明月以及自己的身影作伴,凑成了三个人,共饮共乐,这句诗中隐含了光沿直线传播知识。又如:唐代诗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中写道‘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隐含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唐朝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隐含了桃花吸收除红光以外的色光而只反射红光所以成红色的道理……。”他的滔滔不绝使我“灵光一闪”,既然以成语、古诗词、谚语、俗语、歌词、文言文等文学作品为载体,考查物理知识的试题很多,且如此受学生喜爱,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以“物理与文学”为主题的专题复习。因此我找来各班的科代表商议如何进行,最后决定下次课上开展以“物理与文学”为主题的物理知识擂台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各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能说出成语、诗词、谚语、歌词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资料、竞赛活动,分析探讨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参与竞争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准备
(1)搜集成语、古诗词、谚语、俗语、歌词、历史典故,分析其中的物理知识。
(2)班内选出两名主持人(男、女生各一名);记分员4名。
(3)班内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人一块答题板。
四、教学过程
首先由主持人宣布擂台赛开始(开幕词:祖国的语言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它们不仅能显现文学的形象、生动、凝练,而且很多富含深邃的科学道理。物理之美,无处不在,在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中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又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今天我们欣赏诗词歌赋的同时,来探讨其蕴涵的物理知识)。
第一环节:成语中的物理知识(多媒体展示,教师评判)
必答题:一组和二组、三组和四组互相给出5个成语,每个组员在三分钟内把答案写出,每答对一个得1分,该组得分为每个组员的得分和。(题目不得重复)
一组必答 | 二组必答 | 三组必答 | 四组必答 |
引吭高歌 春露秋霜 千里迢迢 掩耳盗铃 坐井观天 | 低声细语 海市蜃楼 杯弓蛇影 叶落归根 曲高和寡 | 滴水成冰 窃窃私语 孤掌难鸣 余音绕梁 石沉大海 | 镜花水月 热气腾腾 刻舟求剑 震耳欲聋 立竿见影 |
抢答题:说出下列成语中的物理知识,答对者加2分,答错者扣2分。
水乳交融、劳而无功、空谷传声、如坐针毡、电光石火、旭日东升、凿壁偷光、以卵击石
第二环节: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多媒体展示,教师评判)
必答题:一组和三组、二组和四组互相给出一首古诗,每个组员在三分钟内把答案写在答题板上,全对得5分,答错者不得分,该组得分为每个组员的得分和。(题目不得重复)
一组必答 | 二组必答 | 三组必答 | 四组必答 |
《小儿垂钓》 唐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 《渡荆门送别》 唐 李白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 《梅》 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
第三环节:谚语中的物理知识(多媒体展示,教师评判)
必答题:每组必答下列谚语中的物理知识,每个组员在三分钟内把答案写在答题板上,全对得5分,答错者不得分,该组得分为每个组员的得分和。并由一同学代表解释答案。
题目如下:
1.缸穿裙大雨淋
2.霜前冷,雪后寒
3.爬得高,跌得重
4.一叶遮目不见泰山
5.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是镜中花
6.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
第四环节:歌词中的物理知识(教师评判)
必答题:每组集体或个人演唱一首歌。并解释歌词中物理知识。答对者得5分。
他们或者齐唱或者独唱,如:《当我们荡起双浆》、《七色光》、《童年》、《黄河大合唱》,有的歌欢快活泼,有的歌高亢激昂。最后他们各自解释蕴涵的物理知识,非常确切。
这次以“物理与文学”为主题的物理知识擂台赛虽然只有二组同学获胜,但在同学们的欢呼雀跃中结束。下课后,有的同学还在说自己还知道哪个成语,哪首诗蕴涵物理知识没有来得及说,哪首歌也蕴涵物理知识,并给其他同学哼唱呢!
既然前人能把物理与文学结合的如此神奇,相信我们也能做得更好。因此课后我布置学生写了一篇《我的一天》的日记(每段写明蕴涵或应用的物理知识)。他们写得很精彩!这也更促使他们关注周围、关注生活。
五、教后反思
1.这次“物理与文学”为主题的物理知识擂台赛,加强了学科间的渗透,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这种训练,将物理知识与文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快乐的接受物理知识,并领略到物理浪漫美的一面,使学生在学习诗文时自觉联想其有无物理内涵,而在学习物理时,也会适时触动其“诗性”,使物理的学习更有品位、更有乐趣、更有意义。毫无疑问,这对培养学生联想、创新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2.成功属于不断发现新规律、善用方法技巧、敢于创新的人。在新课改的春风中,中考复习更期待优化高效的复习方法,事半功倍的有效途径。若天天知识网络、模拟试题,难免学生对所学知识厌倦,失去兴趣。复习中如何保持学生旺盛的精力、探讨的热情?创造“阳光课堂”,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避免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习物理,突出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是每个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WORD教案1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6.4《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WORD教案2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10.3《“解剖”原子源》WORD教案3
粤沪版八上《让声音为人类服务》word教案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6.6《滑轮和滑轮组》WORD教案1
2015秋粤沪版物理八上4.5《水循环与水资源》word教案
2015秋粤沪版物理八上5.5《点击新材料》word教案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8.1《认识压强》WORD教案2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10.1《认识分子》WORD教案1.doc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10.2《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WORD教案2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8.1《认识压强》WORD教案3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WORD教案4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10.4《飞出地球》WORD教案4
2015秋粤沪版物理八上1.2《测量长度和时间》word教案
2015秋粤沪版物理八上第5章第1节《物体的质量》(两课时)word教案
2015秋粤沪版物理八上3.2《探究光的反射定律》word教案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10.2《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WORD教案3.doc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8.1《认识压强》WORD教案1
2015秋粤沪版物理八上1.1《希望你喜爱物理》word教案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WORD教案2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8.2《研究液体的压强》WORD教案1
粤沪版八上第二章《声音与环境》word教案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10.4《飞出地球》WORD教案3
2015秋粤沪版物理八上3.5《奇妙的透镜》word教案
2015秋粤沪版物理八上5.3《密度的应用》word教案
2015秋粤沪版物理八上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word复习导学案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6.6《滑轮和滑轮组》WORD教案2
2015秋粤沪版物理八上4.1《从全球变暖谈起》word教案
2015秋粤沪版物理八上第5章第4节《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word教案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8.3《大气压与人类生活》WORD教案1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