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据新考纲,抓住主干知识及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
1﹑力学部分:物体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2﹑电磁学部分: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有关电路的分析和计算;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在各部分的综合应用中,主要以下面几种方式的综合较多(在高考中突出学科内的综合已成为高考物理试题的一个显着特点):
1﹑牛顿三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综合(主要体现在力学、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电磁感应过程中导体的运动等形式)。
2﹑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为模型的电学与力学的综合, 主要有三种具体的综合形式:一是利用牛顿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二是利用牛顿定律与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三是用能量观点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3﹑电磁感应现象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综合,用力学和能量观点解决导体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问题;
4﹑串、并联电路规律与实验的综合, 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粗略的计算选择实验器材和电表的量程;二是确定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三是确定电流表的内外接法。对以上知识一定要特别重视,尽可能做到每个内容都能过关,绝不能掉以轻心。
二、使用学案导学,提高复习的效率
每节课都使用学案导学,课前制定学案,在本组进行讨论通过后实行。
每个学案包括以下内容:(1)高考复习要求;(2)基础知识回顾;(3)知识要点;(4)典题精选;(5)知识能力训练;(6)跟踪训练。
(1)高考复习要求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制定便于操作的具体要求,目的使学生明确本专题复习的重点和方向,在知识目标复习要求的描述中可用"识记"、"理解"、"会用"、"综合"等行为动词。
(2)基础知识回顾
一是将每个专题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图解式、图表式、问题式方案,帮助学生回顾和梳理知识,在知识问题设计时要做到基础、全面、系统;二是将这些知识点设计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辩析等方式,找准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目的是启迪思维,培养能力。
(3)知识要点
提炼归纳考点知识网络,提示本专题知识点,重点难点的内在联系,帮助考生理清知识脉络,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点框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4)典题精选
精选或设计有代表性的例题(精选近两年全国、上海、广东高考题,及省市模拟题),例题只有题目,目的是通过课堂解题指导学生学会审题,形成解题思路,总结规律和技巧,达到解答的规范性,重在培养方法。
(5)知识能力训练
编写知能训练题时,为保证教学质量,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涉及本专题知识为主,并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要有利于知识巩固和技巧、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②提倡多种题型合理搭配,题目编排由易到难;③控制习题数量,以课堂完成80%左右为宜;④避免教师占过多讲解时间,练习中可适当给出提示或答案。
(6)跟踪训练
其设置体现"步步为营,步步为梯,步步提高"的原则,避免在同一知识、同一层次上的机械重复,摒弃过难、过大、过深(这不是能力,而是能力的异化)。做到试题设计规范,题型新颖,材料新鲜,编写时力求增加与社会生产、日常生活、新科技等有关的新情景题,目的以激发学生的训练情趣,使考生变苦练为乐练;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三﹑选题要精,讲评要细,做题注意精细结合。
选题要精,主要体现在新颖性、梯度性、适度性、针对性和创新性,在第二轮的复习中
,如何样采用这些资料呢?首先对手中的资料要仔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可在针对性地选取一些好题,采用拼盘的方式组织起来让学生练;(尽量不要用成套的原卷)。讲评要细,即重思路、善引导、做示范、细纠正。每次在讲评时,必须先对各题的得分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总结(具体到每个同学的每个题的得分情况,及失分的原因),然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要重视个别的指导,对问题较大或问题比较明显的单独进行点评。
四﹑量力而行,量体裁衣。
在后阶段的复习习时,一般会遇到三种类型的题目:
一是有十足的把握能完成的;二是难啃的题,即有时反复看题都看不懂,很难进入物理情景的生题、难题,有时甚至 通过老师的讲解都不明白的题;三是心中无底的题,即解答过程中能找得到一些头绪,好像能做得出,但心中又不能完全理解,不一定能得出正确的解答。
对于以上三种题型,分别应以三种不同的对策应付。对第一类型:可以采取做过且过,主要目的在于复习、巩固,加深印象。对于第二类题:只好舍痛割爱,得过且过,因为这类题可能已超出了你的能力水平范围,(在有些时候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差距),否则会得不偿失,毕竟高考中这类题是极少数的,大部分仍是基础题,其中80%以上为中、易题,可谓退一步,海阔天空,而不会使自己钻死胡同,浪费大好时光。对第三类题的解决要作为重点对象,做到坚决不放过,而且这一方面对学生来说是薄弱环节,因此要下狠功夫,绝不能含糊。往往这类题大都是隐蔽性强、有一定的情景迁移性,只要能正确把握问题的切入点,找到突破口,你就会恍然大悟,原来也只是一些概念、规律的基本、直观的应用,(在信息题中这种类型占绝大多数)。一般在做完这样的题以后,更要反思,回味一番,分析自己是在哪些方面存在着欠缺,使自己能通过解答这一道题在知识上澄清了哪些概念的内涵和规律的外延,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方面有哪些方面的体会和收获。这样才能使你的解题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做到会一题而懂一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每个高三学生都希望达到的目标。
五、针对高考能力的要求,做好以下几项专项训练。
高考《考试大纲》中明确表示学生应具有五个方面的能力: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针对以上能力的要求,要注意加强二个方面的专项训练。
1﹑审题能力:虽是一种阅读能力,实质上还是理解能力。每次考试总的有人埋怨自己因看错了题而失分,甚至还有一些人对某些题根本看不懂(主要是信息类题,因题干太长,无法从中获取有用信息,有些同学对这类题有一种恐惧感,影响其他题的解答)。这都是审题能力不强的表现,如何才能避免呢?具体来说,在审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如下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1)关键词语的理解。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审题时,只注意那些给出具体数值(包括字母)的已知条件,而对另外一些叙述性语言,特别是一些关键词语,所谓关键词语,可能是对题目涉及的物理变化方向的描述,也可能是对要求讨论的研究对象、物理过程的界定,忽略了它,往往使解题过程变得盲目,思维变得混乱。如:题目中的刚好不相碰,连在杆上或绳上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刚好能越过最高点等“刚“好一类的词,不能正确理解其含义。另外在一些细节方面也不注意,如有时把竖直面的图与水平面的图混淆,以至于把问题复杂化(不需要考虑重力时而考虑了重力),原因一是因为思维定势所引起的,二是基础不扎实,对一些常见的运动及其受力情况、遵循的规律不清楚。
(2)隐含条件的挖掘。有些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3)排除干扰因素。在一些信息题中,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有些是有用的,有些是无关的条件,而这些无关条件常常就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因素,只要能找出这些干扰因素,并把它们排除,题目也就能迅速得到解决。
2﹑表述能力及解题的规范化训练,
每次考试阅卷以后,总是感叹学生在表述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往往是言不达意,甚至一道综合应用题,有时就是聊聊几句就完事。同时,因运算能力也不行,使得该得分的得不到分,或得不到满分,造成无谓的丢分,实在可惜(但这谁也不能原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规范解题格式是
目前广大学生应解决的重大问题。怎样答题才算规范呢?
首先是文字表述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
(1)对解答中涉及到的物理量而题中又没有明确指出是已知量的所有字母、符号用假设的方式进行说明;
(2)说明题中的一些隐含条件;
(3)说明研究对象划研究的过程;
(4)写出所列方程的理论依据(包括定理、定律、公式),
(5)对求解出的物理量中的负号的含义加以说明。
其次是列方程时要做到四要四不要,即:一是要方程而不是要公式,(有些同学在解答时,只是简单地把一些公式罗列在一起,没有实际意义);二是要原始式而不是要变形式, 最后对结果也要注意
(1)对题中所求的物理量应有明确的回答(尽量写在显眼处)。
(2)答案中不能含有未知量和中间量。
(3)因物理数据都是近似值,不能以无理数或分数作计算结果,如“ 、 ”等应把它换成小数。
(4)一般在最终结果中保留2到3位有效数字,多余部分采用四舍五入。 (5)是矢量的必须说明方向。
六、针对新考纲的变化,强化实验,注重实验设计、观察、操作和思维能力,提高实验技能。
实验注重基本实验能力,设计完成实验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考查。在实验的复习中注意对基本实验拓展翻新,注意通过物理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重视基本仪器的使用,重视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实验的原理,突出实验的程序性和操作的规范性,要突出实验思想方法、数据处理方法和误差分析方法的总结归纳,促进学生实验知识技能的迁移,提高学生的实验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七﹑精读课本,不留死角。
对物理学中的热学、原子物理学部分,要求是比较低的一部分,也正因为如此,往往在复习中花的功夫不是很多。虽在这几方面的难度不是很大,综合也并不是很多,但绝不能掉以轻心。在复习中要特别注意课本的重要性,课本是知识之源。对这几部分的内容一定要做到熟读、精读课本。看懂、看透,一次不够,二次;二次不行,再来。绝不能留任何的死角,包括课后的阅读材料、小实验、小资料等,因为大多的信息题,有很多时候是从这里取材的(如近几年来高考中的原子物理的信息题)。
总之,夯实学科内的基础知识是根本,掌握基本规律的应用是方向,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是关键,在第二轮的复习中,应尽可能利用有限时间,取得最满意的效果,让我们内心中无遗憾。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6.6《滑轮和滑轮组》WORD教案2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8.3《大气压与人类生活》WORD教案1
2015秋粤沪版物理八上5.2《探究物质的密度》word教案
粤沪版八上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word教案
2015秋粤沪版物理八上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word教案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10.4《飞出地球》WORD教案1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8.2《研究液体的压强》WORD教案1
粤沪版物理八下《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word教案
2015秋粤沪版物理八上4.5《水循环与水资源》word教案
2015秋粤沪版物理八上1.2《测量长度和时间》word教案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10.1《认识分子》WORD教案1.doc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10.2《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WORD教案3.doc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10.3《“解剖”原子源》WORD教案3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6.4《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WORD教案2
2015秋粤沪版物理八上4.1《从全球变暖谈起》word教案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10.4《飞出地球》WORD教案4
粤沪版八上第二章《声音与环境》word教案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WORD教案2
2015秋粤沪版物理八上第5章第4节《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word教案
2015秋粤沪版物理八上第5章第1节《物体的质量》(两课时)word教案
2015秋粤沪版物理八上3.5《奇妙的透镜》word教案
2015秋粤沪版物理八上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word学案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8.1《认识压强》WORD教案1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10.2《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WORD教案1
2015秋粤沪版物理八上4.4《升华和凝华》word教案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10.5《宇宙深处》WORD教案1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WORD教案4
2015秋粤沪版物理八上1.1《希望你喜爱物理》word导学案
粤沪版八上《让声音为人类服务》word教案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10.5《宇宙深处》WORD教案2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