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为“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2006年中考的试题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克服学科本位的思想,使学生看到不同知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开阔了视野,体会知识的交融与和谐,更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下面例举几例予以说明:
一、与语文的联系
例1(福州市)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因为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他是根据声音的来判定的。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的音色不同。
答案:振动 音色
例2(南京市)唐代诗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中写道:“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以上诗句中包含的物理知识有:(只写两条)
(1);
(2)。
解析:了解题中所涉及的物理现象,然后再看其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
答案:空气振动发出声音;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气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等。
点拨:通常考查诗句、文章中的一些语段中与物理知识有关的内容。
二、与数学的联系
例3(广州市海珠区)蜡烛放在离凸透镜40cm的主光轴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若把蜡烛在原来位置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40cm,则所成清晰的像—定是【 】
A.虚像 B.放大的 C.正立的 D.缩小的
解析:此题可用数学中的不等式求解,当蜡烛放在离凸透镜40cm时,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应为实像,又为放大的像,则可知物体处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f<40cm<2f,若把蜡烛在原来位置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40cm时,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变为80cm,由f<40cm<2f知40cm>f,则80cm>2f,即蜡烛在离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所以此时应成一倒立、缩小的实像。
答案:D
点拨:俗语讲:“数理是一家”,数学与物理的联系更体现在考查学生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上,主要为方程、方程组、不等式、不等式组、函数、函数图像等数学知识与物理有相当大的联系。
三、与化学的联系
例4(哈尔滨市)一位同学在做如图所示的实验过程中,闭合开关S后,用滴管向稀硫酸中逐渐滴入氢氧化钡溶液,下列图象能表示电磁铁磁性强弱随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质量变化关系的是【 】
解析:氢氧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则溶液的导电性减弱,电流减小,电磁铁磁性减弱;当稀硫酸全部反应完时,电磁铁磁性消失;当继续加氢氧化钡溶液时,溶液导电性增强,电流增大,电磁铁磁性增强。
答案:C
点拨:通常与化学中重点知识点相结合,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与生物的联系
例5(芜湖市)以下是某同学对几种现象的分析和认识,其中合理的是【 】
①淋湿了的小狗用力抖动身体,利用惯性抖落身上的水;
②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化学能转化为太阳能;
③小鸟“站”在高压线上不会触电,利用了鸟爪绝缘性好的特点;
④松树的叶子演变成针状,采取减小蒸发面积的方法减少水分的散失。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②光合作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③小鸟不触电是因为跨步电压小。
答案:D
例6(哈尔滨市)仿生学是科技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下列有关“动物与物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鱼鳔用来改变鱼的体积,使其浮力保持不变
B.蝙蝠利用喉头发出声波,再用耳朵接收回声就可以在黑夜里飞行捕食
C.泥鳅鱼体表有一层滑粘的液体,有利于增大阻力
D.松鼠有一条长长的尾巴,不利于调节身体平衡
解析:鱼的体积变了,浮力也要改变;泥鳅鱼体表有一层滑粘的液体,有利于减小阻力;松鼠的尾巴是用来调节身体平衡的。
答案:B
点拨:通常考查人体、动物、植物的结构、生长发育、生活习性等与物理有关的内容。
五、与地理的联系
例7(泰安市)如图所示为一高山的等高线图,某登山运动员从A点到达B点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员的体重变大
B.运动员的重力势能减小
C.运动员烧水时,水的沸点升高
D.运动员携带的气压计的示数减小
解析:由图可知从A点到达B点实质是由低处到高处,运动员的重力势能要增大,气压要减小,水的沸点要升高。
答案:D
点拨:通常考查与地图、天文、天气等知识的联系。
六、与体育的联系
例8(苏州市)小宇同学进行“体质与健康测试”的部分结果如下,其中单位不符合物理学规定的是【 】
A.质量58kg
B.身高170cm
C.握力40kg
D.“50m跑时间” 7.2s
解析:握力属弹力,单位应该用牛顿表示。
答案:C
点拨:此题为一估计类试题,由此看出平时同学们一定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关注自己的体能情况。
例9(泰安市)以下几幅图片展示的是福娃小运动健将在进行奥运比赛,请你观察图片,想象图片中运动项目比赛的情景,提出两个物理问题,并对提出的物理问题尝试解答。
问题1:
解答:
问题2:
解答:
解析:此题为一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提出的物理问题的能力。
答案:问题1:击出的羽毛球为什么能够在空中飞行?
解答:羽毛球具有惯性。
问题2:赛艇运动员向后划水,赛艇为什么会前进?
解答: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问题3:足球在空中上升过程中机械能是怎样转化的?
解答: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问题4:篮球碰到篮板被弹回,说明了什么?
解答: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问题5:足球在空中划出弧线,利用了什么物理知识?
解答:流体压强跟流速的关系。
问题6:运动员运动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解答:运动员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和机械能。
问题7:赛艇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
解答: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
问题8:篮球的表面为什么不光滑?
解答:为了增大摩擦。
点拨:随着2008北京奥运的即将到来,与奥运有关的内容也将成为今年中考的热点之一。
七、与历史的联系
例10(北京市海淀区)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我国古代就有人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留下了许多史料记载,下列是有关记载和相应物理本质的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
A.“山顶有泉、煮米不成饭”──山顶气压较低,泉水的沸点较高,水不容易沸腾
B.“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抵指南”──地球周围存在磁场
C.“湖光映彩霞”──光的反射现象
D.“潭清疑水浅”──光的折射现象
解析:A项的解释错误,应为山顶气压较低,泉水的沸点较低,水容易沸腾,但温度不升高。
答案:A
目标:题目的选取可与我国历史上在物理学方面取得的成就相结合,同时达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我国古代的农用机械
“摩擦力”教学设计
《杠杆》课堂实录
物体形状中的物理
杠杆还会平衡吗?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教学实录
对物理9年级几个实验的改进建议
《其他简单机械》教学设计
阿基米德能撬起地球吗?
《力和机械》单元测试题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透析
中国古代对简单机械的认识和应用
比萨斜塔为什么不会倒下?
《杠杆》学习指导
如何画杠杠的力臂
学好简单机械的关键
排除干扰 画重力方向
《摩擦力》说课稿
抓住重点和关键 理解重力概念
怎样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简单机械》教学案例分析
杠杆考查题型归类分析
巧设实验 突破难点
人体中的杠杆
《杠杆及其它简单机械》考点分析
《力和机械》单元测试题三
自制摩擦力演示仪
翻跟头魔丸的制作与原理
《力和机械》单元测试题一
有趣的重心小实验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