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考命题与平时考试具有不同的意义,尽管命题者都会认真对待,但是中考试题中仍然会出现命题盲点,通常表现在题设陷阱,不能够关注到城乡差异,提供的场景学生不熟悉,命题者与教师以及被试没有交集等等。导致了试题的效度等指标出现偏差,发现问题以及寻找到正确应对措施,可以修正考试中的一些指标,增强命题的检验与鉴别等功能。
关键词:中考 能力 难度 策略
1.题设陷阱
命题者在命题之前会对能力目标、知识目标、难度指标等有一个预期。有的时候,迫于题量等因素,往往把不同的知识考察点压缩到一个狭小的填空等题目中。还有的时候可能出于难度指标考虑,为题目设置跨度陷阱。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统计数据显示的结果通常不支持预设目标的实现。
例如:小敏买了一件工艺品,但不知道这一件工艺品是什么金属制成的。于是她用天平和量筒对这一个工艺品的密度进行了测量,得到以下表格中的一些数据,请结合图将表格填完整。
已知一些金属的密度如下表:
名称 | 铝 | 铜 | 钢铁 | 铅 | 金 |
密度ρ/×103kg/m3 | 2.7 | 8.9 | 7.9 | 11.3 | 19.3 |
表格:
金属块的质量m/g | 水的体积V1/ml | 金属块和水的体积V1/ml | 金属块的体积V/cm3 | 金属块的密度ρ/(kg/m3) |
10.8 | 14 |
通过测量,发现这件工艺品是用表中_____________金属制成的。
试题的考查目标有读数能力、密度公式理解、单位换算和物质属性等。
答案的第一空通过阅读量筒的读数,得出数据为18,第二空进行减法计算得出数值为4。此两空难度都接近0.8。问题出在表格的第三空,接近60%学生填写了2.7。标准答案为2.7×103。第三空实际难度值0.4。难度过大原因在哪里呢?回到考察目标,第一空考察读数能力目标不难实现,第二空简单计算,只要知道排水法测量体积,计算难度不大,目标也很容易实现。第三空除了考察计算能力,还要考察密度公式的记忆。增加一些难度在情理之中,但是也不至于让难度值达到0.4的水平。
分析试题原因不难发现,前几个空的单位都是g、cm3,第三个空单位突然发生变化,单位改成了kg/m3。再加上试题已知条件密度数据设置成103kg/m3,学生很容易掉进陷阱。从而导致预期难度与实测难度出现大的偏差。最后一个空格又达到了正常难度水平。显然不支持学生单位换算能力存在欠缺的判断,只能说明题设陷阱因素可能性最大。如果需要考察单位换算,完全可以增设一个空格。原题设计通常不能够达到预期考察目标的实现。
类似题目还有:小汽车在30s内前进60m远,它的速度是km/h 。可以修改成:小汽车在30s内前进60m远,它的速度是m/s ,合km/h。修改以后的两个空格考察目标明确,表述清楚完整。第一空考察速度公式的计算,第二空格考察速度单位换算,即使第一空格计算错误,也不影响第二空格的目标考察。如果按照第一种方式设计试题,则出现错误时,错误原因到底是因为速度公式目标还是单位换算目标,将无法鉴别,事实上将造成甄别困难。
2.慎用“否定之否定”逻辑思维模式
例:想象一下,如果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大,则不会出现的情况是( )
A.飞机翅膀的截面形状应该反过来
B.两艘并列同向行驶的船只不会相撞
C.地铁、火车站的站台安全线不必设置
D.喷雾器再怎么用力吹也喷不出雾来
试题考查目标:流体速度与压强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由于在题干中出现的知识:“如果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大”与正确的知识“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出现了一次否定,而题干:“则不会出现”又出现一次否定。选项又继续出现否定格式。能够理清这种否定之否定逻辑思维模式非常困难,考察的目标难点变成了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真正知识的考查反而无法实现。答案:C,难度为0.24。看起来非常简单的知识考查,变成了难度很大的能力考查,违背了命题初衷。因此,此种命题方式应尽量避免。对于“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这样的知识目标,利用现象和知识应用的简单识别方式完全可以实现考察目标。
3.没有交集
命题者、授课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因为“命题语言的描述”而在思维上出现没有交集的情况,往往会形成考察目标的预期与现实出现比较大的差异。
例如:我中心城区主干道路改造基本完成。小明发现,为了方便对埋在地下的水电气管网进行维护,施工时工人在人行道路面上先垫了一些沙子和碎石,再在上面铺上硬质的大理石地砖,所有地砖上都有粗糙的条纹,其中还有些地砖上有凸起的棱,这就是为了方便盲人行走的盲道,如图所示。请你用物理知识解释:
(1)地砖上有粗糙的条纹起什么作用?
(2)盲人为什么能通过脚底的感觉来判断盲道?
(3)某盲人的体重为60kg,在盲道上双脚触地面积为0.03m2,则当他行走时,每只脚对地的压强是多少?
考察目标有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及其解释,压强的理解。
试题中的第(1)问学生通常回答成“增大摩擦”,显然没有看清楚题干要求“请你用物理知识解释”,学生忽略了“解释”而直接给出了答案。第一问难度值在正常范围之内。但是第三问考试结果则出乎所有人的意外。到底是计算单脚面积,还是双脚面积或者是同时利用压力与面积同比例减小?答案五花八门,学生更多的选择“同时利用压力与面积同比例减小”所以走路的时候与站立的时候人对地压强相等。
问题出在哪里?命题者认为:“走路的时候,人是单脚着地的”,学生自然会按照单脚着地计算脚的面积。而学生则认为:“题目强调人行走的时候,每一只脚对地压强”,显然要同时考虑每一只脚承担的压力,所以要同时把压力和面积等倍数减小。授课教师则认为:“这些问题平时都讲清楚了”,不会有问题。三者之间没有交集,出现了思维空挡。本来一个简单压强计算变得复杂化了,由对压强的理解转化成了对文字意义理解。如果把试题修改成:“人走路的时候总是单脚着地,则当他行走时对地的压强是多少?”对于文字理解一目了然,考察目标指向明确。三者思维的交集不就出现了吗?就算是把题目修改成:“当他行走时对地的压强是多少?”也会保证一批思维清晰的学生不被绕进去。思维交集人群数量会增加,和预期目标会更接近。
4.小题之间的关联
通常的大题目会设计成若干个小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考察,如果所设计的能力点之间出现比较大的关联度,则命题设计的风险加大。
例:冬天,小明新买了一双尼龙袜和一双棉袜,他发现穿棉袜比穿尼龙袜暖和,那么棉袜与尼龙袜相比,主要是什么物理特性不相同呢?
(1)请你做出猜想;
(2)设计一个实验检验你的猜想,要求写出实验方法。
试题考察目标:科学探究的猜想和设计实验能力。
考试题把探究程序中的猜想、设计实验在同一道试题中出现,并且采用高度关联的考察方式设计答案,把探究程序设计成递进关系的两个问题。评分标准则设计成学生必须进行正确猜想才能够给分,第二问设计实验必须建立在对于正确猜想进行设计才能够得分,否则是无效答案。换句话说,如果第一问猜想错误,则整个题目全错。
显然,这种设计形式将无法保证和鉴别第二个能力即学生“设计实验能力”目标考察的完成。浪费了所考察的能力目标,也浪费了试卷分数,更严重的是出现对于学生能力鉴别与区分的高风险。如果能够降低小题答案关联度,则考察目标更容易全面实现。例如设计成:
冬天,小明新买了一双尼龙袜和一双棉袜,他发现穿棉袜比穿尼龙袜暖和,那么棉袜与尼龙袜相比,主要是什么物理特性不相同呢?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收集了下列几种典型猜想:A.棉袜与穿尼龙袜两种材料比热容不同;B.棉袜与穿尼龙袜两种材料导热性不同;C.棉袜与穿尼龙袜两种材料透气性能不同;D.棉袜与穿尼龙袜两种材料导电性能不同。
(1)你支持哪一种猜想?写出支持的科学依据;(2)设计一个实验检验你支持的猜想.要求写出实验方法。
经过修改以后的答题设计,猜想能力、实验设计能力考察都会在试卷上表现并且被考察出来,把探究程序中的两种能力考察设计成了独立的问题,降低了关联度。试题的效度会提高。
5.参考答案的偏差
参考答案是命题程序和结构的最后一部分,这最后一段考虑不周,不仅会影响学生考试成绩、干扰考试数据的真实性,还会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莫衷一是,苦不堪言。
例:在南方雪灾中,连续的寒冷天气使气温长期在0℃以下,我们在电视中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当路面结冰汽车无法行驶时,护路工人在路面上撒大量的盐,路面上的冰会在0℃以下熔化,从而使交通畅通。
(1)请你就这个现象提出一个物理问题。并针对你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猜想。
(2)要使汽车能在雨雪路面上行驶,还可采用其它什么方法?并说明理由。(说出一条即可)
参考答案如下:
(1)提出问题:加入盐后,为什么冰在0℃以下就可以熔化呢(2分)?
猜想:加入盐后,冰的熔点降低了(2分)。
(2)可在汽车轮上加防滑链(1分)。这样可以加大汽车轮与路面的摩擦力,从而使汽车能安全行驶。(1分)
试题考查目标:科学探究中的提问和猜想能力等。
试题提供的情景是“路面上撒大量的盐,路面上的冰会在0℃以下熔化”参考答案要求必须是“冰的熔点降低”。如果回答成“水的凝固点降低”则为无效答案。学生实际答案许多选择了“水的凝固点降低”,由于这一种答案被判成错误,无法得分。所以统计数据难度值增大了。教师的困惑在于:对于晶体,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等。所以回答“冰的熔点降低”和“水的凝固点降低”依据同一个知识,当然是正确的。况且,车轮碾压冰块,通过做功实现冰的内能增加而熔化,因为撒盐导致熔化了的冰水凝固点降低,使冰水无法达到凝固点而不能够继续凝固。这一说法从科学知识上讲也是正确的,为什么一定要“冰的熔点降低”才是正确答案呢?这样的参考答案标准,把考察目标集中到了“熔点”、对于“熔点的理解”和区分“熔点和凝固点”,最初的考察目标:科学探究中的提问和猜想能力等反而无法完成,考察目标偏移。
在参考答案设计中,命题者必须综合考虑,从不同角度完善参考答案。否则再好的考试题也不会考出好的成绩,更不会得到有效、真实的数据。
高一物理公式总结匀变速直线运动
高一物理必修一期末复习知识概况及典型例题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分子动理论
高一物理必修1公式相互作用力公式
高一物理公式匀变速直线运动
高一物理公式竖直上抛
2015年高一物理必修二课后习题答案
2015高中物理必修一课后习题答案(人教版)
高一物理公式总结第七章 动量
高一物理公式总结匀速圆周运动
高一物理公式总结重力势能
高一物理公式总结第二章 直线运动
高一物理必修一运动的描述
高一物理公式讲解直线运动
高一物理公式总结第八章 机械能
高一物理公式匀速圆周运动
必修精选物理曲线运动(高一)
2014年必修物理考试提高分的5个必要环节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牛顿运动定律
必修高一物理机械能守恒
高一物理公式常见的力、力矩、力的合成与分解
2015年高一物理公式大全
2015年高一物理必修1典型例题
高一物理公式总结第四章 物体平衡
高一物理公式机械能守恒定律
高一物理公式万有引力
高一物理必修2复习提纲及典型例题分析
高一物理公式总结第一章力
高一物理公式自由落体
高一必修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