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高潮,一片正在奔跑的绿叶,一生都在路上,一生都在追求,一生都在前进,一生都在永不停歇地拼搏……为了民族解放,他英勇战斗,不怕牺牲;为了新中国核科学事业,他一生甘当绿叶,无私奉献;为祖国儿童的未来,他满腔热忱,细心呵护,关爱备至……
他,就是高潮,中国核物理学家、核技术工程专家、科技管理专家,在钱学森的领导和指导下先后担任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党组书记、常委、副主席等职务。与王淦昌、朱光亚、邓稼先等著名科学家共同长期战斗在中国核武器研制业的第一线,参与“核武器重大突破”项目的研究,并担任第一代核武器4个型号指挥调度总负责人、中子弹研制技术总负责人和指挥调度总负责人,国家试验场副总指挥长、绵阳科学城总设计师等职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一)
那还是在启蒙阶段,高潮就表现出对知识的无限兴趣。
高潮出生于日伪统治时期的东北贫苦家庭,家离学校好几里路,母亲做的布鞋舍不得穿,出了门,他经常把鞋脱下来,用布一包,往腰上一系,就光着脚往学校跑。到了下雨天,软软的泥土路面上就会印出他一串串的脚印。
1948年1月,高潮15岁,参加革命,从延吉到蛟河县,等待着吉林的解放。然后,进入吉林市接收裕昌源粮食加工厂,后改为军粮总厂。那时,工厂每天遭到国民党的轰炸。“眼看着炸弹像酒瓶子一样掉了过来。有一次一枚炸弹落在加工厂内,轰的一声,身上全是土渣子。”但前线急迫,容不得人害怕,把生死置之度外,为解放军征集粮食。
1949年2月,因表现突出,高潮被介绍加入共产党。1949年3月,选调南下干部大队,他随军南下,参加过赣西南追击战,到达赣州,曾任赣西南区党委书记杨尚奎同志机要秘书等职。但他弃官从文,考上了工农速成中学,之后又以优秀成绩考取留苏学习,经北京外语学院学习俄语一年,去苏联学习保密专业。
1960年,因国内研究工作需要经组织批准,高潮提前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原子核专业回国,参加核武器研制工作。高原恶劣的气候、艰苦的工作环境,高潮总是越跑越带劲儿。
1984年10月,核工业部为高潮颁发了“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做出了贡献”的荣誉证书。1989年7月,高潮又荣获“核武器重大突破”项目、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如今,高潮81岁了,他将一切归零,重新出发。为了国家贫困革命老区、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地震灾区的孩子们实现求学梦和成才梦,高潮推掉很多轻松的大头衔职务,接受邀请加入到了天津景华公益基金会的爱心团队。7年多来,高潮和基金会的爱心团队一起援助了100多所中小学,救助了1000多个孤儿,帮助了10000多个贫困家庭的孩子,足迹遍布13个省、29个民族。
(二)
高潮祖籍山东高密,在吉林延边出生长大,父亲在火车站当搬运工,家庭十分贫困。念到小学四年级时,因租种的土地要用来修飞机场,没了土地,家里就没有了经济实力支撑他念书。
有一年多的时间,幼小的高潮被日本人抓去当童工烧壁炉,每天负责烧25个壁炉的火。一天,有一个日本人说丢了东西,怀疑是在那里做工的人偷了,一个年长些的做饭人对高潮说:“快跑吧!”
来不及想,高潮就同当时的一个小伙伴跑了。他跑到延吉市现在叫龙井马鞍山的地方,又给当地人做了半年长工。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了,高潮才敢回家,正好碰上家乡进行土改,他的家里重新分到了土地和房子,他也得以重新回到学校上学。
那年,高潮15岁,在学校里遇到了解放军演讲,他感受到了革命激情的召唤,满腔热血,决定参加解放军。
“1948年1月,我记得还比较冷,因家离学校远,所以我就住在学校里,跟在校的解放军处得挺好的,他们经常给我们讲革命形势与任务,以及战斗故事。” 高潮回忆说,当时,国民党占领了吉林和长春,吉林省委和吉林省政府搬到了延吉。解放军告诉他,吉林要解放了,需要人,干脆你就跟我们走吧。
那时,高潮还不懂什么国家大局,但他有着一颗感恩的心。共产党解放军帮助他们家分了地,又分了房。他就跟他们说好啊,我跟你们走。在这样的契机下,高潮早早地走出了校门,参加了革命。
吉林市解放的第二天,高潮进入吉林市接管军粮工厂,和另外几个人在军备总厂一起管粮食。那个粮厂很大,火车能直接开到厂里转运粮食。回忆起管粮食的那段生活,高潮觉得格外紧张的,几乎天天遇到飞机来袭。
抬头一看,炸弹就像啤酒瓶子一样飞了过来,轰的一声,一个个炸弹落地,灰土渣子也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泥土味儿带着鲜血的味道扑面而来,很多同志被炸伤了,一片血肉模糊。
那时正是缺衣少粮的时候,要躲避飞机来袭。每晚,高潮都要押着25辆车的粮食往前线阵地送,卸完再赶紧往回跑,准备下一趟。
为了不辜负组织的信任,高潮和战士们每天往返运送粮食,经常路上一天只吃一顿干粮,有时赶上局势紧张,一顿饭也顾不上吃。
“不管接到什么任务,只要是接了这个任务,我就一定要去做好,没有任何私心杂念。”高潮说,一心干革命,一心完成任务,每次任务都完成得很好。
由于表现突出,高潮得到了组织的褒奖,不到18岁,他就被介绍参加共产党。这让他既惊又喜。“不是去年就是共产党员了么?”原来,和当时许多干革命的同志一样,高潮以为被介绍参军就是入了党。到此时,他才明白,“入党需要经受组织考验,原来这次才是真正地入党。”
1949年2月19日,成为高潮终生铭记的日子。
人的一生虽然漫长,但在关键时刻只要一步路走得不同,命运就会截然相反。高潮就遇到了这样的关口。
沈阳解放之后,解放军大举南下,高潮被选调干部南下大队,跟随部队到了江西南昌。赣南战役之后,高潮到赣西南区党委给书记当机要秘书等职。当时,江西有了工农速成学校。满怀求知的渴望,高潮选择了上学。他说:“我盼望了多年,一路革命下来,心里想的还是要上学。”
入学就要考试。当时一个叫胡义忠的数学老师,给高潮考数学。高潮光看题目,不写。老师问:“怎么不写呢?”高潮回答说:“结果我知道,但是式子,过程我不会写。”胡老师就让他说说结果,果然是对的。
高潮终于又上学了。热情的求知欲让他如饥似渴。从初中到高中6年的课程,他花了不到3年就学完了。不仅学业上成绩好,校园生活中的高潮也相当活跃。他参加了校篮球队,还被推荐做了学生会主席、团总支部书记、江西省学联常委生活副部长。毕业后,高潮被选入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在北京外语学院学习俄语,并成为外语学院25班班长。
走过解放初期那个年代的人,都不会忘记:在世界舞台上,没有“核牙齿”,就会比别人矮三分。我国的核武器研究初期,正值前苏联的赫鲁晓夫年代。高潮说:“他们答应要帮我们,曾经来过专家,也答应要给一点资料,给一个教学模型,但后来资料不给了,教学模型不来了,专家也撤走了。”
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的撕毁双方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1960年7月又撤走在华的全部专家。这给国内正在进行的中国核武器研制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和损失,也随之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
在当时的形势下,有些苏联人断定:中国离开他们,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已购置的设备将变成破铜烂铁。
在国内,也有人认为搞国防尖端技术,困难太多、太大,应该放慢速度。还有少数人认为花钱太多,会影响国民经济和其他部门的发展,主张停止搞导弹、原子弹等尖端武器。
还是毛主席英明,他多次强调:“原子弹就是那么大一个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
党中央深刻分析了国内和国际形势,决定继续研制核武器。1956年3月,彭德怀在第二次军委扩大会议上更是强调指出:中国要搞核武器和导弹。
1956年夏出国前,高潮被告知他去苏联学习的是保密专业原子核物理专业,那时根本不知道学习回国后能干什么。
高潮在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的学习生活特别紧张。虽在国内学了一年俄语,但到那边之后才发现,自己讲的别人听不懂,别人讲的自己也听不懂。
他说:“连个俄语字母都不认识,也听不懂人家讲课,课堂上记笔记一句话第一个字母能记下来,第二个字根本跟不上,像鸭子听雷一样。”迫于语言交流的障碍和热切求知的渴望,高潮到苏联的前期,天天晚上开夜车学习语言。他说,那时候一天睡不到5个小时。一边赶笔记,一边学语言,听不懂课,是相当费劲的。
勤奋总会有收获。3个月后,高潮的俄语水平突飞猛进,语言关过了,课程也跟上了。
当时高潮所在的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经常考试,一个学期下来,不合格的就淘汰。淘汰制度很严苛:主科两门不及格,或者一门主科不及格,其它再有两科不及格的话,就被淘汰。但是,学校不会告诉你具体情况,只会最后在公布栏里面公布淘汰名单。所以,学生只能知道自己是否被淘汰掉,其他的成绩信息一概不知。高潮所学的专业既有前人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又有等待解决难题的道道关口。因此,学生压力非常大。
高潮说:“我们学物理的人,包括苏联学生,到最后毕业大概基本淘汰百分之五十。我们送去的人当中,中间回来的也不少,大概将近有三分之一吧。”
回想起当时的学习生活,高潮用“心无杂念”四字来形容。
“那时,也没感觉到压力,心里就想着为了建设新中国,为了祖国强大,必须得学好,不像我们现在想得多,想多了反而是压力。”
在高度紧张和发奋学习的状态下,一年下来,高潮因劳累过度患上了肺结核,随后被安排去修养院修养。那是个环境比较优美的休养院,窗外的松树高高耸立,但高潮无心欣赏风景,无心感受异域风情,依然潜心学习。
疗养了才一个月的时间,高潮就回到了学校。开学已一个月,学期结束前一个月,他跟数学老师说要考试。老师说课程还未讲完,但高潮说课程已经自学完,坚决要考试。
结果,抽到的两道题都答得很好。老师在班上讲:“高潮是个数学天才!”在高潮自己看来,天分却并不是关键。他经常跟他们年轻人讲,学习啊,没有什么别的窍门,就是得要勤奋。那个时候像数学啊,物理啊,量子力学啊,就是学得好。靠死记硬背的学习还真是不行。考完试就都忘了。”
四年的时间里,高潮除听课之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图书馆。他说,在苏联,跟图书馆是打交道最多的地方,图书馆管理员都知道你要什么书,都会给你准备好,学习完再给他放回去。这不仅是因为他学习勤奋,还与苏联的学习制度有关。跟国内不一样,苏联的学校特别提倡自学。到了高年级,老师上的课很少,基本上就是列个单子,然后就考你。他考试不像国内,都出一样的题目。老师从他列的这个单子里面抽题,你抽到哪个答哪个,随机的,答完了之后,他再提点问题,你再给他答上就行了。
就这样,年轻的高潮在异国他乡奋斗着。由于成绩优秀,他被选为物理系留学生党支部书记、列宁格勒城市留学生党总支委员。
1960年10月,教育部给高潮颁发了一个特殊的毕业证,上面写着“因国内发展需要,准予提前毕业。”
(三)
回国时,在西苑专家招待所(现北京友谊宾馆)参加一段时间的学习,高潮接到通知去花园路3号报到,但通知上并没说是什么单位。到了花园路3号,高潮一看,这个院里边有警卫站岗,外边还有一个锅炉房的大烟囱。这到底是什么地方?
高潮回忆说:“那时候也叫我们填志愿。我当然填的是北大和清华教书。但是没叫我去,说是去另外一个单位,是什么单位没告诉我。”
后来,高潮才知道,那是新中国的第一个核武器研究所。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快速发展,三环边上早已车水马龙。但在那时,花园路一带还是郊区的一片农田,属于比较偏僻的一个地方。
报完到后,第一个接待高潮谈话的是朱光亚。高潮这才得知,组织上决定让他参加国防尖端技术的研究工作。作为解放战争的参加者,高潮和许多革命同志一样,内心有一个朦胧而又坚定的梦想:社会主义中国要在世界上有地位,不能没有核武器。而现在,没有想到中央竟让自己参与研制核武器,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
朱亚光说,等一下有人来接高潮,这个人就是邓稼先。高潮也在这时才知道自己要去的单位是核武器研究所,为了保密,对外称“九所”,后来改称核武器研究院,对外依然称“九院”。高潮被分配在邓稼先直接管辖的理论设计部中子物理组。
“中国一定要做出来!立核盾报国志,铸中华民族魂!”高潮内心坚定的信念就是一定要干好!他说,精神和信仰是可以穿透时空的力量,而这种穿透力,在那一代知识分子身上,就是对祖国母亲无限热爱的情结。
1960年至1962年,国民经济出现了暂时的困难。那时,建设物资供应困难。人们正常的生活供应处于难以保障的时期,高潮的工作就这样在艰苦环境中展开了。邓稼先带领着团队把爆轰力学、中子输运、核反应等一系列关键概念搞得扎扎实实,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点。
经过大量细致的计算和深入的讨论,终于摸清了原子弹内爆过程的物理规律,为理论设计奠定了基础。这就是研制原子弹初期广为称道的“九次运算”。1960年年底,团队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原理的轮廓勾勒了出来。
到九院不到两个月,高潮的体重就急剧下降了20多斤。1米75的个子,体重只有100斤多一点,后来全身又开始浮肿。因疲累过度,高潮还犯上了肝炎肝肿大。组织上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把他转为技术管理干部。但高潮仍然加班加点和同志们一起工作,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中国原子弹,成果出来了。
随后,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干部体系受到了极大冲击。院领导李觉找到高潮,让他担任人事处长。高潮说:“我是学原子核物理的,自己又认为学得比较好,还是想跟技术打交道。”于是,1969年,高潮被任命为科研生产处副处长。担任这个职务以后,高潮就去了青海研究基地,也就是现在的青海原子城,过去叫金银滩。
秋季,是金银滩最美的黄金季节。齐腰高的牧草,吐露着高原牧场独有的芬芳和清香。经过老一辈科学家的艰苦劳动,代之而起的是他们自己也没有见过的“蘑菇云”,从这里腾空而起。如今,这朵“蘑菇云”早已散去,金银滩草原也已揭开神秘的面纱,敞开怀抱,拥抱八方来客。
但是当年,各种矛盾、困难和问题搅在一起,加之自然灾害带来的苦难,让高潮和科学工作者们在这里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工作是艰苦的,生活也是艰苦的。除全国性的共同问题和共同困难,青海、甘肃和新疆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还有地方性的特殊问题和特殊困难。在大跃进形势的推动下,在“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口号的激励下,青海和甘肃的广大藏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提出“一步登天”、“直接过渡”的方针。这种不切实际的主观主义的想法和做法,产生了严重后果,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高原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完全对外封闭的青海研究基地,平均海拔高达3200多米。每年10月就开始下雪,一直下到次年5月。高寒缺氧,无霜期很短,没有铁路和公路相通。重重苦难和各种矛盾让前几年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支边青年和建筑工程队工人,很大一部分都跑回了内地。人手一少,必要的设备和器材供应都跟不上。
青海研究基地是苏联专家选的,他们一直扬言要炸掉。处于哪个时期和苏联的关系及国际形势,当时的困难可想而知。于是,研究基地从1971年开始往四川大三线搬。
“这是我们自己建的大三线。”高潮说,那时他一边负责科研生产,一边组织搬迁,直到1973年,才整个都搬到了四川绵阳基地。当时,院部在梓潼县,其他的研究部门中,离梓潼县最近的所也有50公里,最远的所100多公里。
伟大的事业,需要远大的目标;崇高的事业,需要高尚的情操。有一年,基地断水120多天,吃水用水都用消防车拉。院部把水从地下抽上来,再经自己的自来水厂过滤。但条件和技术有限,过滤得不是很好,赶上发大水的时候,水基本上都是浑的。
“那些年,心都是提在嗓子眼儿的。”高潮回忆道。因为二所建在地震带,那时气象一变化,就担心二所是不是会被那个地震给毁了。
1972年至1985年,高潮都往返在新疆、青海和四川。尤其是每年都得在新疆呆一段时间。他说,青海是生产基地,四川是研究基地、新疆是实验基地,做核试验的时候都必须到新疆去。
新疆的马兰实验基地是一个大沙漠。沙漠没有路。从大河沿要走将近500公里的路才能到。每次走出来的路都不一样。那里没有人烟,没有水。当地的水不能喝,连洗澡洗脸都不行,洗完之后一干,整个脸上和身上都有白霜,也就是盐碱,盐卤。所以,工作人员得从四五百公里外把水拉进去。吃的大部分都是罐头,给野战军准备的那种罐头。实验基地也不具备住的基本条件。试验早期,大家只能住帐篷。到那儿之后,大家先把帐篷支起来。试验完了之后就把帐篷拆走。
更难熬的是冬天,因为冷,又是风,又是雪,零下十几二十度,环境极其恶劣,不少同志都冻病了。但赶上做实验,高潮在这里一熬就是一个多月,甚至两个多月。高潮多次担任基地试验组的组长,每次进放射性强的加工车间和实验室,一进去就要工作至少6个小时。那6个小时里,因为穿着工作服,工作时放射性较强,所以不能吃,也不能喝。
高潮常对人说,完成“两弹一星”辉煌业绩的是一个英雄的群体,依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集体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有参加“两弹一星”工程的人,都为这个宏伟的事业,为亲爱的祖国富强、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贡献了一份力量、一份热情、一份智慧,所有这一切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他们就像组成灿烂星空的一个个星体。每颗星都在这里燃烧着,奉献着,把光和热献给那个崇高的目标,那个为祖国创造太阳的壮丽事业。
(四)
高潮最感到光荣自豪的,就是获得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他曾是九院当时最年轻的处长,也是后来最年轻的副院长,是中子弹四个型号的调度总指挥、技术总负责人、指挥调度总负责人。“现在几乎不可能让一个人担任四个型号的总调度、总负责人。”
1985年,高潮调到了中国科协,担任科协常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如果说研制核武器是第一件事,那第二件事就是为科学家服务。
“如果邓稼先是红花,我觉着我高老头就是个绿叶。他总是把困难踩在脚下,把报国之心看得特别的重,民族感、民族情节特别重。”高潮先生的爱人这么评价他,“高潮有一个口号,就是这个事好干你们就干去,这个事困难我就上。”
苏联制造第一颗原子弹时,拥有一批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其中包括希特勒俘虏和招聘的德国科学家。美国在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时,在格曼夫斯手下,也聚集了伯恩斯坦、奥本海默这样一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他们当中每一个人的名字都与20世纪科学发展的重大事件相联系,都代表着尖端科学,尤其是近代物理学的一个辉煌业绩,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中国没有能与伯恩斯坦、奥本海默齐名的科学家,但中国有自己的科学家,正是依靠这些人的聪明才智和无私奉献,创造了辉煌的业绩。高潮觉得能和这些杰出的科学家并肩作战、同甘共苦,能直接为他们服务,为他们展示才华、报效祖国提供一个平台,是一件无限光荣与自豪的事情。
2004年,高潮从岗位上离休。
离休后,高潮依然忙碌奔波。时下,最能为大家知晓的就是一些娱乐明星、知名企业家或学术成果显著的知识分子。要问高潮是谁?能回答出来的,除了科技界业内的人,恐怕就是革命老区、偏远大山深处的孩子了。因为高潮像对待科学事业一样,满腔热情,执着地奉献着爱心,关爱着每个贫困孩子。
高潮已是80多岁高龄,他不畏山路崎岖,和天津市景华公益基金会的爱心团队一起走进苗家小楼、走进土家山寨、走进侗乡的田间地头、走进南疆边陲壮族孤儿和特困学生家中,走进深山校园里了解情况,足迹遍布13个省,29个民族,援助了100多所学校、救助了1000多个孤儿,帮助了10000多个贫困家庭的孩子们实现读书梦、成才梦……每次爱心之旅回来后,还和夫人一起跑购物中心,回家后还要找来大箱子,小到牙膏牙刷,大到毛毯、被子、衣物等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准备好、整理好,一一分包给远方的孩子们寄过去。
“播撒爱心种子,点亮希望之光”。和其他的爱心团队不一样,高潮参与的关心不仅仅是送一些必备的物资,他更关心孩子的未来,乃至一个地区的发展。高潮和基金会的爱心团队每到一处,都会与学校校长、教师亲切交谈,细心倾听了解学校建设、教师队伍、师生生活等学校急需帮助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2014年5月22日,在天津市景华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广西区、崇左市老科协分别在江州区太平小学、大新县民族希望中学举行隆重捐赠仪式,年迈的高潮不辞艰辛,千里迢迢参加了这一活动。这一行动有什么意义?受赠孤儿们这么描述:“高爷爷像一颗启明星,给边疆孤儿学子带来了希望曙光;像一把火炬,照亮了贫困孤儿学子人生前进方向;像一滴滴甘甜泉水,滋润了每个久渴学子心房;像一朵朵艳丽山花,在革命老区红土地上盛开綻放。”
事迹和公众知名度并不对等。在科学界如雷贯耳,在公众中默默无闻。这种情况发生在很多知识分子身上。高潮却总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没有什么神奇和惊人的地方。”
邓稼先有一句话:“奋斗的人生是辉煌而壮丽的。”高潮一生不事张扬,甘当绿叶,默默耕耘,为了中华民族得解放,为了新中国核科学事业,为了祖国儿童未来,鞠躬尽瘁,操劳一生,无私奉献。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国防战线的干部职工,以及被他救助和关心的孩子们将永远铭记他所做的卓越贡献。
这就是一个真实的高潮,一片奔跑着的绿叶,始终把对祖国母亲的挚爱埋在心底。
电阻同步测试题
高二物理恒定电流
高二物理探究电场的力的性质2
热机同步测试题
能源同步测试题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同步测试题
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课件2
比热容同步测试题
电压练习题2
电功率同步测试题2
能源课件
欧姆定律同步测试题
匀速运动课件
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同步测试题
焦耳定律同步测试题
家庭电路同步测试题
探究物质的比热容课件
电压练习题1
热机的效率同步测试题
压强的计算课件
电流的热效应课件
电阻练习题1
电是什么课件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课件
电阻练习题2
奥斯特的发现课件
家庭电路课件2
电话课件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教案
电流做功的快慢课件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