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的发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因为它确实打开了研究原子结构(甚至物质组成的微观结构)的大门。那么电子的发现过程是怎样的呢?
就《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5)》2010年4月第3版“电子的发现”一节编写来看,这个过程是这样的:
1858年,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尔首次捕捉到了阴极射线现象;
1876年,另一位德国物理学家戈德斯坦给出了阴极射线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把相应射线命名为阴极射线。
从此旋起了对阴极射线本质的研究,未研究清楚之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电磁辐射;另一种认为是带电粒子。
1890年起,英国物理学家J.J.汤姆逊进行了一些列实验,历时7年,通过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情况断定:它的本质是带负电的粒子流并求出了这种粒子的比荷(电荷量和质量之比)。
然后再一次更换不同材料做实验,最终推断阴极射线是各种物质的共有的成分,实际上也断定它是比原子更小的微观粒子。
进一步研究了氢离子的比荷,发现阴极射线的比荷大约是氢离子的2000倍。此时,汤姆逊猜测它们的电荷量应该相等,而阴极射线的质量远小于氢离子。
再“后来,汤姆逊直接测量了阴极射线粒子的电荷量,尽管测量不准确,但足以证明这种粒子电荷量的大小与氢离子大致相同,由此看出他当初的猜测是正确的。”
更后一些时间,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被称为电子。
博主以电子的发现过程为线索组织本节教学,引导同学们体验这一发现过程中的智慧火花,然而就要到上面红色部分内容时,博主先提出了一个问题:到底是阴极射线的电荷比氢离子大,还是质量比氢离子小?一起交流后,大家得出结论需要采用分离变量法来研究,那么到底是先研究质量关系好,还是研究电荷量关系?大家猜测应该先研究电荷量。于是我与学生一起思考这个问题,最终感觉到:使用电场或磁场对阴极射线的偏转,只能得到比荷,未能独立测出电荷量或者质量。于是陷入了思维的困局之中……
博主备课时并没有预设到此情此景,一段时间沉思后,期盼直接领略科学家的智慧,于是就出现了上面红色部分内容。然而不看则已,一看更加苦恼,汤姆逊设计了怎样的实验直接测量出阴极射线的电荷量?
这样一个难题,博主和我的学生们都没能给出圆满答案!14班的廖戈剑同学出色地联想到选修3-1“科学足迹”中《密立根实验——电子电荷量的测定》。于是我请廖戈剑同学介绍这个实验方法,得出这个最小电荷量后,我立刻提出问题:我们何以断定这个最小的电荷量就等于电子的电荷量呢?这一问又使大家陷入了疑惑之中……
这堂课,学生们自己解决了很多疑惑。但是很遗憾,电子的电荷量怎样直接测量却成为了这堂课的一个谜!这当然是一堂很遗憾的课,那么这是一堂失败的课吗?这堂课会给学生留下些什么呢?留给学生的是智慧火花,还是……?
附录:课后博主查阅曾经就读过的专业书籍,也查阅了网络,查阅结果是:没有找到汤姆逊直指测量电子电荷量的实验内容。于是博主猜测,当时电子是人们公认的最小的微观粒子,因此把这个最小的电荷量(元电荷)规定为电子的电荷量这是很自然的事。至于质子的电荷量,则由氢原子的不显电性推断而来,于是质子的电荷也等于元电荷。这种规定,显然具有偶然性,而且就当前的理论现状和运用现状来看,这种规定并不会带来理论上的困惑和实践上的不便。
此刻,我就想,以上工作如果鼓励学生来做,将会有怎样的教育意义呢?我们的家长、我们的校长以及以升学率为政绩的长官们会指出这一做法吗?呜呼哀哉!
初二物理变阻器教案
初二物理信息的传递教案
初二物理基本概念总复习教案
初二上学期物理眼睛与视力矫正教案一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揭开色彩的奥秘教案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教案
初二上学期物理多彩的光教案一
初二上学期物理光的色散教案一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奇妙的透镜教案
新人教版初二上学期物理温度复习教案
初二上学期物理光的色散教案二
初二上学期物理凸透镜成像教案二
初二上学期物理力及其作用效果教案
苏教版初二物理第三章第二课光的直线传播教案
初二上学期物理光的传播教案二
初二上学期物理多彩的光教案二
初二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水循环与水资源教案
初二上学期物理凸透镜成像教案一
初二上学期物理二力平衡教案
初二上学期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教案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初二物理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教案
初二上学期物理光的反射教案三
初二上学期物理运动的世界教案一
初二上学期物理神奇的眼睛教案一
新人教版初二上学期物理升华和凝华复习教案
沪科版初二上学期物理声的世界复习教案
初二物理物态教案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