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发展,使世界由此进入了一个人机交互的多媒体化、网络化、信息化时代。但信息本身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社会所迫切需要的是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而不是只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只会记忆与背诵前人经验的、不善于创新也不敢于创新的知识型人才。随着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因此当代的教育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中来,并由此发展且日趋成熟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要求教师应该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把各种教学媒体、课程资源以及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学科教学之中。在所有学科中,物理率先全面进入新课程,信息技术与物理新课程整合大势所趋。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改革深刻的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要本末倒置,避免走进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误区。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它以培养具有创造欲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为目标,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与我们教师的任务。尤其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加要注重它对创新思维的影响,在湖南湘阴六中任物理教学的三年中,我和学校物理组全体教师相互协作,努力探索和实践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与物理学科教学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一、理论依据
近年来人们把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称为“教育信息化”。“教育旨在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总书记语)。由此可见,创新教育已成为培养与造就与时代相适应的世界性人才、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创新教育重在发展个性,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发展学生个性。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智慧在他的手指上”,而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乐趣、获得信心,自觉主动地去发展个性,培养创造力。从而达到以信息技术之“器”,行素质教育之“道”。创新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变传统教育中的被动接受为自主性的主动学习。而信息技术是创新教育的物质基础,为我们走向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在当前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可对学生实现屏幕监控、语音对讲、视频播放、电子举手、黑屏功能、电子白板、联机测试等,可有效地实现个与体、个与组、个与个之间的交流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平台。这些理论都为我们在教学中很好的实践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整合”的思路与内容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相整合时,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信息技术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联动力强,更具有可视性、模拟性、交互性、重组性、智能化……。“整合”要精、要巧、要融合,不要生搬硬套,教材搬家,要采用各种现代化手段,以多媒体的形式(录音、录像、图片、动画等)将课程内容科学地、有机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进入视、听、思并用的教学环境,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共同参与学习过程,易于突破抽象思维的难点与局限,使教学活动更为符合人的认识过程,从而获得更高的教学效益和更好的学习效果。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物理学所讲授的内容基本上是客观实际存在的,因此,对它的展示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充足的素材,重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实践。
1.抽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剖析
抽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难以理解、难以掌握,过去教学中很容易形成只重概念的背诵和规律的记忆,而忽略对概念的理解,忽略对规律的探讨和研究; 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形象、直观,便于研究、便于理解。如:“加速度的概念”、“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动量定理”等。
2.复杂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展示
物理教学过程中,对许多复杂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用语言、用文字、用挂图很难把它们讲清楚,学生也很难想象出它们的具体情景; 而利用信息技术却能变静为动、变难为易。如:素材库中的“超重与失重”、“平抛运动的剖析”、“电磁感应现象”等。
3.能做实验的补充,难做实验的模拟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离开了物理实验,物理学就不可能产生,更谈不上发展,因此,要特别重视物理实验,在信息时代也不例外,凡大纲要求做的实验都要做,不能做的实验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也要做。即使如此许多实验可能看不清,可能过于复杂,可能呈现的时间过短,可能无法长期提供器材让学生动手,可能在教室中根本无法实施等原因,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补充,进行模拟,就非常必要。如:“牛顿第二定律的演示实验”、“α粒子散射实验”、“波的叠加”、“链式反应”……。
4.微观世界的放大,庞然大物的缩小
微观世界看不见,摸不着,宠然大物又说不清道不明,过去教学中只能让学生看看挂图或用语言、文字加以描述,学生很难得到正确完整的认识与印象; 现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把微观世界加以放大,把庞然大物加以缩小,展示在学生眼前,许多情景不言自明,复杂情景图文并茂,有利于学生获取和理解。如:“布朗运动”、“日心说”、“地心说”、“理想气体分子运动模型”等。
三、“整合”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整合”需从一点一滴做起
“整合”是一个长期的庞大的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与物理学科“整合”的实践中,既要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大局,又要切实可行,从一点一滴做起;既要勇于创新探索,又要善于总结过去的宝贵经验;既要学习、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又要深刻认识物理教学的精髓与内含;“整合”水平的高低,关键在观念的转变、在实践的探索。
2.“整合”要注意实用性
“整合”的目的是为提高教学的水平、教学的质量,不是为“整合”而“整合”,不是摆样子,图虚名,因此,在进行“整合”实验时,要讲究实用,不能脱离实际,要把教学质量搞上去,这种“整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才是有生命力的。
3.“整合”要特别注意科学性
由物理学科本身特点决定,它特别注意所讲内容的科学性,因此,在进行“整合”的过程中,特别在容易出现问题的动画创意、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中,更要把科学性放在首位。
4.“整合”的含意在逐步的发展和深化,“整合”是一个新的事物,对“整合”的含意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对“整合”的理解还需要在实践中加深,“整合”也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们对课程认识的加深而深化。
5.“整合”也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
我们是在为中学生讲课,为中学生准备“整合”的素材,因此,这些素材一定要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要提高艺术性,注意趣味性,让中学生爱听爱看,从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才能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寓教于乐,事半功倍。
四、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即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将现有课程的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其宗旨是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就物理学而言,学科的研究范围,大到宇宙,小到微观粒子。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微观为可见、变静态为动态、变瞬间为缓慢等等,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物理教育网站、教师个人网站等网络物理教育信息资源的出现和丰富,为学生创设了基于网络下的自主学习环境,并使教学媒体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使学生从单独的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将实现物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认知能力,克服物理学习中的障碍,培养探索科学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为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整体协调,和谐发展。
2017届中考物理第一轮滚动复习测试题33
2017届中考物理第一轮滚动复习测试题27
2017届中考物理第一轮滚动复习测试题28
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学案
电磁波的技术应用学案
磁场与回旋加速器课件3
2017届中考物理第一轮滚动复习测试题30
2017届中考物理第一轮滚动复习测试题3
2017届中考物理第一轮滚动复习测试题31
电场强度学案1
多普勒效应教案2
2017届中考物理第一轮滚动复习测试题35
电荷的相互作用课件1
追寻守恒量教案1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案
电磁感应定律的建立学案
2017届中考物理第一轮滚动复习测试题23
能源的利用与开发学案
2017届中考物理第一轮滚动复习测试题24
认识电场学案
电机的发明对能源利用的作用学案
认识磁场学案
研究平抛运动教案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教案
太阳与行星的引力教案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课件
2017届中考物理第一轮滚动复习测试题26
重力势能教案2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学案
磁场与回旋加速器课件1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