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生如何在最后时间里迎接物理考试,以求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脱颖而出呢?
一、用“高考原题”吃透《考纲》
1.认真揣摸知识考点在试题中的分布频度,找准“核心主干知识”,制订“重点复习”和“一般复习”的模块。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模块:运动学,动力学,功和能,场(电场、磁场、复合场),电磁感应与电路,力电综合,实验(主要复习仪器的操作、读数与设计实验)。
2.认真研究《考纲》中的能力要求,用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和《考纲》中范例,将五种能力的试题进行分类,找出提升能力的方法,并与学生已有的能力进行整合,最终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
二、用“分类试题”提升能力
1.在“来龙去脉”中理解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建立物理学的基石。物理概念和规律通常有三种表达形式,即文字表达、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看到其中的一种表达形式,要能联想到其他,并能够进行不同表达形式的相互转换。如在物理学中,同学们对公式表达形式印象深刻,而对其他表达形式印象比较淡薄,我们在复习中要有意识利用一些“高考原题”进行引导和训练。
2.在“言必有据”中推理
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利用试题中给出的信息(包括事实、现象、图线、关系、条件、数据等),不断地扩展信息,最后达到试题中所提出目标的过程。扩展信息,要靠推理。
推理要有依据。依据不可靠,会导致结论错误,这个依据就是已知的知识和试题中给出的信息。审题的过程就是捕捉信息的过程。由于同学们或多或少有了一些所谓的解题经验,这些“经验”往往会产生思维定式的负影响,造成对审题的干扰。我们在复习中应集中一些所谓的“高考易错题”,帮助和引导学生审题,让学生知道:题目中的每一个字都不是多余的。
推理要有步骤,要合乎逻辑。多数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一系列的推理,就更要注意步骤了,不能因为步骤多就乱了思路、逻辑混乱。我们在复习中应集中一些“高考多过程题”进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让学生做到言必有据、步骤清楚、思路简明。
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下册8.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WORD教案1
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下册6.5《机械能》WORD教案2
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上册4.5《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WORD教案1
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上册4.2《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WORD教案1
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下册6.5《机械能》WORD教案1
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下册7.7《热量 比热容》WORD教案1
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上册4.7《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WORD教案1
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上册4.2《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WORD教案2
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下册8.4《光的折射》WORD教案1
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下册5.2《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WORD教案1
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上册3.7《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WORD教案2
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下册7.3《汽化和液化》WORD教案1
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下册7.5《分子动理论的基本事实》WORD教案1
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下册5.4《机械传动》WORD教案1
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下册7.2《探究――熔化和凝固》WORD教案1
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上册4.6《浮力》WORD教案2
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上册1.1《机械运动》WORD教案4
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上册4.3《连通器》WORD教案2
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下册7.8《燃料的利用和环境保护》WORD教案1
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上册1.1《机械运动》WORD教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