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新课标将其纳入实际教学工作中,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比较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和教师的思想认识冲击很大,使广大物理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很大的挑战,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惑。本文将从科学探究内容的选择,过程的安排设计和实施科学探究过程中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提出一些简单的想法与各位同仁讨论。
一、科学探究内容的选择
科学探究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学习方式,也是物理教学的教学目标。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有利于改变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不重视科学技能和方法的培养;只重视结论,不重视过程以及不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等情况。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根据学生的心里水平和物理知识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内容进行探究。
1.实践性知识适合科学探究教学
物理知识一般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两大类,理论知识是以揭示事物的存在状态或表达某种现象内容的知识,如概念,物理规律的表述,它只告诉人们一个事物到底是什么。理论性知识的传授主要是靠老师的讲,学生的听来获得的,一般不适于进行探究。而实践性知识是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和方法来解决问题,不仅是学生明确完成某个任务应怎么做,而且使学生明确那些条件下才能这样做。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不能依赖教师的讲授,而应把学生置于一定的情景中,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才更好,因此实践性知识适合探究式教学模式。
2.在理论性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也应体现科学探究思想
科学探究行为不仅充分体现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还应体现在非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中,应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渗透科学探究的思想,应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更多的感性认识,才有助于学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传授物理概念等理论性知识时,单纯的讲授不足以让学生真正理解物理概念、认识物理现象,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探究要素的某个方面,插入让学生思考、联系生活现象、提问、假定等活动,可以起到发散学生思维的作用,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假设等能力。例如,功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直接给出功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与功有关的现象,举出例子加强学生对功的感性认识;在介绍大气压强时可以演示有趣的小实验,如瓶子吞鸡蛋等,引起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再给出大气压概念后,可以让学生提出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加深对大气压的理解。在介绍摩擦力时还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没有摩擦力我们的生活会咋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培养创造性。
3.科学探究是获得实践性知识的最好方法
学生对科学方法的掌握和探究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学习和不断加深理解的过程,单纯的进行接受性学习和记忆,不足以让学生有效地提高技能和掌握方法,这些实践性知识的获取总是与相关的探究过程和探究行为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只有让学生针对生活现象提出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学生才能学会观察生活中与物理知识有关的现象,培养提问的能力;只有在物理试验中独立的进行试验和收集数据,才能掌握实验机巧,学会应用科学方法,把握好实验数据收集的时间;只有在合作讨论中真正承担责任的一部分,参与到讨论中,才能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因此,搞好探究性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能力、技巧和方法等实践性知识。
二、科学探究过程的安排和设计
初中物理将科学探究分为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分析和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合适的探究情景,并且起到组织和指导作用,要规划好探究的过程和所要达到的目的,引导学生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探究。我认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科学探究环节的选择要合适
探究活动的组织要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应该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探究到完整探究。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时,应安排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只探究某个环节或某几个环节。随着学生物理知识和技能的不断发展,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多经历几个环节,甚至完整的环节。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探究活动中,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能力,逐步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探究活动要采取多种形式
开放性是科学探究的主要特征,因此不应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人活动、小组活动、或班级活动。对于一些简单的活动个人就能解决,复杂点的可以采用小组探究,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进行全班性探究。
3.科学探究要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正如我前面说的,物理教学内容中,既有理论性知识,也有实践性知识,不是所有的物理知识都适合进行探究,科学探究是多种教学方式中的一种,它不是万能的,应该把它和其他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三、科学探究中注意的问题
1.片面追求探究形式,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其主要表现形式:学生在老师预设的轨道上进行探究,整个过程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在一次观摩课上,研究的是影响电热大小的因素,老是通过一定的情景提问:“电流产生的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一位学生举手回答:“跟电压有关”,老师脸色铁青未予理睬,稍后另一机灵的学生翻了一下课本举手回答:“可能与电流、电阻、通电时间有关”,老师如释重负,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接下来老师给学生设计统一的方案,统一的实验,让学生得出统一的结论。整个探究过程整齐统一,标准化行动,学生毫无自主性可言,这种探究实质是“满堂灌”的翻版。造成这一误区的原因是老师没有吃透探究式教学的精髓,探究式教学不是为了花样,而是为学生构建一种自主的、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机会,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注重探究结果,淡泊探究过程
其表现形式:对探究过程轻描淡写,把教学重点还是放在探究结果上。杜威说过:“除了探究,知识没有别的意义”,爱因斯坦说过:“结论几乎总以完成的形式出现,读者体会不到探究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就很难达到清楚全面理解的境界。”这些论断足以说明探究过程的重要性。造成这一误区的原因是教师没有认清探究式教学的作用和任务,出现理念上的偏差。探究式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探究,学会学习和思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强调学生的亲身感悟,如果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了观察、思考,就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探究的目的。
3.探究课堂的开放性取代了老师的指导性
其表现形式:老师一旦设计方案定下来,便认为自己的任务完成了,于是对学生的探究过程一概不问,任由学生自由飞翔,探究过程“放羊式”,或变成了几个精英学生的探究大多数学生东看看,西瞧瞧,短短的40分钟很快耗尽,末了东拼西凑敷衍了事。这一误区的形成原因是教师没有把握好开放性和指导性之监督的问题,开放性和指导性是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在探究课堂上,教师应以“扶”的方式帮助学生上路;以“引”的方式让学生“学走路”;以“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走路”,师生共建教师指导下的探究课堂。
总之,探究式教学日益成为初中物理教学课堂的主要教学方是,对学生是一种极好的锻炼,对教师的素质却是极大的考验,教师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探究式教学中蕴涵的思想,树立真正的教育观念外,还应该根据探究式教学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才能使探究式教学有效的实施。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9.1《二力平衡》WORD教案3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9章第3节《力与运动的关系》word教学设计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8章第3节《摩擦力》(第1课时)学案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9章《力与运动》word教案打包下载(3份)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9.2《牛顿第一定律》WORD教案3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9.2《牛顿第一定律》WORD教案2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9.2《牛顿第一定律》WORD教案6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9.1《二力平衡》WORD教案1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9章第3节《力与运动的关系》word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9.1《二力平衡》WORD教案6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8章第4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word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7.3《探索更小的微粒》WORD教案1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8章第3节《摩擦力》(第1课时)教案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9章第2节《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学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7.3《探索更小的微粒》WORD教案3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7.2《静电现象》WORD教案6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8章第4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word学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7.2《静电现象》WORD教案3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9.3《力与运动的关系》WORD教案1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7.4《宇宙探秘》WORD教案1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7.2《静电现象》WORD教案4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9.2《牛顿第一定律》WORD教案5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9章第1节《二力平衡》word学案2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8章第2节《重力 力的示意图》(第2课时)学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7.2《静电现象》WORD教案5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9.2《牛顿第一定律》WORD教案4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8章第3节《摩擦力》(第2课时)学案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9章第2节《牛顿第一定律》(第1课时)学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7.2《静电现象》WORD教案1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9.1《二力平衡》WORD教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