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八年级物理课本,丰富多采的教学内容和教材编写形式,让师生突破学科本位,软化学科界限,强化学科渗透,构建了许多生动而鲜活的课堂。
一、教学案例
1.物理课上做游戏
在学习“双耳效应”这一内容时,引导同学们做了这样的游戏:先让一位同学站到黑板前,并且面向黑板。然后,把一个正在发声的手机在同学们中间传来传去,老师一声令下“停”!再让这位同学猜手机在谁的手里,这位同学当然是轻而易举地猜对了,他十分高兴。还是这位同学,让他把自己的一只耳朵堵塞起来,同样把正在发声的手机在同学们中间传递,再让他判断手机的位置。游戏开始前,老师跟全班的同学打手势用哑语约定:如果他判断错了,我们给他热烈的掌声(当然不会猜对)。大家都心领神会。老师又一声令下“开始”!“停”!这位同学信心十足地判断错了,全班同学给他热烈的掌声。他高兴地跳起来了,但转过身来看手机时,却大出意外,“分明听得十分清晰,确实是那个方位呀,难道我的耳朵出问题了?”那位同学辩驳道。然而事实胜于雄辩。游戏结束了,探究开始了……
在学习声音的传播时,提问:声可以在液体中传播吗?有同学猜想可以,有同学猜想不行,谁对谁非呢?游戏开始:把一个正在响铃的手机用塑料袋包上一层又一层,然后用细线缠好,我们可以听到它的声音,这声音是从空中传来的,当我们把手机放到水中时,仍然可以听到手机清晰的声音,只是声音小些了。这充分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同学们心服口服。
他们在游戏中感受到了快乐!
2.物理课上听音乐
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一内容时,老师课前准备好了收录机和一个泡沫娃娃。上课时,老师把收录机横卧在讲台上,喇叭朝上,并放起了同学们最喜欢听的《足球之夜》的音乐,然后把泡沫娃娃放在收录机的喇叭上,娃娃竟然随着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跳起舞来!同学们也情不自禁地打起拍子,课堂一下子“沸腾”了。随着“娃娃为什么会跳舞”的提问,同学们迅速进入“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过程。
在学习“声音的特性”这一内容时,师生一起开了一个小小的音乐会:有的同学带来了二胡,有的同学带来了小提琴,有的同学带来了笛子,有的同学自制了三弦琴。分别演奏自己喜欢的曲子。当师生用自制的水瓶琴演奏乐曲时,音乐会掀起了高潮。首先,老师一边向高脚杯倒水,一边用筷子敲打酒杯,直到有“1”这个音阶为止。那声音从轻脆逐渐变到深沉。依次重复地试验,终于能听出“1、2、3、4、5、6、7”七个音。音阶形成后,老师给同学们敲击了几首曲子。大家闭上眼睛听旋律时,竟能分辨出《小星星》、《粉刷匠》、《卖报歌》、《两只老虎》和《春天在哪里》等儿歌。实验非常成功。同学们一个个手舞足蹈,不约而同地跟随着唱起来,每唱完一首曲子都为自己鼓掌。歌声和欢笑声汇成一片,传出教室,传到校园的上空。
他们在歌声中陶冶了情操!
3.物理课上学成语
学完《声现象》一章的内容后,师生上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互动复习课──用汉语成语来描述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许凌霄同学在成长档案中是这样描述的:
物理课开始了。我估计朱老师今天会带我们复习第一章──声现象。可是刚刚开始,朱老师就提了一个问题:“声音响度特大时用个什么成语来形容呢?”
“什么成语?”全班同学面面相觑,这可是物理课呀!提成语干嘛?我一时也没回过神来。
“震耳欲聋!”肖木伸快嘴快舌。他反应总是挺敏捷。
“答对了,加10分!”朱老师模仿着电视主持人王小丫的语调,“还能用什么成语来形容呢?”
哦──原来是这样,不少同学恍然大悟。
“如雷贯耳”、“掩耳盗铃”、“响彻云霄”、“人声鼎沸”,好几个同学在抢着说。
“好!这几个成语都是在形容声音的响度大,那么有没有形容声音的响度小的成语呢?”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很多成语,老师一一写在黑板上。如:掩耳盗铃、窃窃私语、珠圆玉润、震耳欲聋、鸦雀无声、河东狮吼、人声鼎沸、响彻云霄、如雷贯耳、一锤定音、山崩地裂、震天动地、惊天动地、鹦鹉学舌等。然后,老师又引导同学们将以上成语按照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进行了分类。
好似语文课的物理课,不仅让同学们明白了声音的特性,而且理解了不少描摹声音的成语,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他们在交流中增长了知识!
4.物理课上学画画
在学习“颜色”这一知识时,教师请一位小学学过美术的同学带来颜料和画笔。他先在调色盘里调合好品红、青、黄三单色,然后在事先准备好贴在黑板上的大白纸上分别用三单色颜料写上“大家好”三个字。然后再在调色盘上将品红色、黄色和青色按一定比例调合,当黄色与品红色的颜料混合时,得到了红色;品红和青色颜料混合时,得到了蓝色;当青色和黄色颜料混合时得到绿色,当品红色青色和黄色三种颜料混在一起时,结果得到了黑色。用黑色在白纸上写下“有趣的物理”五个大字,白纸黑字、清晰可见。三原色的调合出现黑色,这让大家意想不到,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于单色光,可以这样获得:取三个相同的手电筒,分别在手电筒前蒙一层红、黄、蓝三色半透明塑料膜,三种颜色的单色光混合在一起时,白屏上并不显示彩色,而是显示白色。
看来颜料的混合规律与色光的混合规律是不一样的。
他们在探究中学会了欣赏!
5.物理课上学数学
在学习《光现象》一章的内容时,一个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后交流说:实际上,法线就是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组成的角的角平分线;探究到“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后交流说: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的距离;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且像和物的连线把平面镜垂直平分。这充分说明像和物属于轴对称图形,用数学语言非常准确地描述了探究到的物理规律。
对于自行车尾灯的结构,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让他们透过物理现象看到了它的本质,并又一次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在物理学中的运用。如图1所示,不难看出,法线BE与CE相互垂直。
在Rt△BEC中,∠2+∠3=90°
而∠3=∠4(反射规律)
即∠2+∠4=90°…… ⑴
在Rt△CEF中,
∠4+∠5=90°…… ⑵
联立⑴、⑵可得:
∠2=∠5
又∠1=∠2(反射规律)
所以∠1=∠5
根据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知:
AB∥CD(内错角相等)
由此得出结论:当光线在两块相互垂直的平面镜之间反射时,出射光线平行于入射光线,这就是自行车尾灯的反射原理,无论从哪个方向射来的光线,经两次反射最后都将平行于原来的入射光线反射回去。数学知识的运用,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学物理的浓厚兴趣。
他们在知识的运用中找到了成就感!
二、教学反思及建议
每次上物理课,同学们总是喜形于色,乐此不疲,其根本原因是构建了多彩的物理课堂,不同程度地渗透了“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等新的教学理念。
开展“做游戏”、“听音乐”等各种活动,当然不是单纯为了展示物理课堂的“多彩”,而是传授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的迫切需求,这仍然是多彩物理课堂的“主页”,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中审时度势地开展各种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切忌喧宾夺主。否则会远离初衷,事与愿违。
2017苏科版物理九年级第十八章第5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学案
2017苏科版物理九年级第十八章第4节《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学案1
2017苏科版物理九年级第十六章第5节《电磁感应 发电机》教学设计1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6章第2节《测量物体的质量》word学案1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上11.5《机械效率》WORD教案1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上11.4《功率》WORD教案6
2017苏科版物理九年级第十六章第1节《磁体与磁场》(第1课时)教案
2017苏科版物理九年级第十六章第3节《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电动机》教学设计
2017苏科版物理九年级第十八章第3节《太阳能》教案
2017苏科版物理九年级第十六章第3节《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电动机》学案1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6章《物质的物理属性》word教案打包下载(5份)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上11.4《功率》WORD教案5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上11.4《功率》WORD教案3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0章第4节《浮力》word教案2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0章第5节《物体的浮与沉》word教学案
2017苏科版物理九年级第十四章第一节《电阻》word教案
2017苏科版物理九年级第十六章第5节《电磁感应 发电机》教学设计2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上11.4《功率》WORD教案4
2017苏科版物理九年级第十八章第4节《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教案
2017苏科版物理九年级第十六章第4节《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教学设计1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6章第3节《物质的密度》word学案
2017苏科版物理九年级第十六章第5节《电磁感应 发电机》学案2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6章第1节《物体的质量》word教学设计1
2017苏科版物理九年级第十八章第5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2017苏科版物理九年级第十六章第4节《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学案2
2017苏科版物理九年级第十六章第5节《电磁感应 发电机》学案1
2017苏科版物理九年级第十八章第3节《太阳能》教学设计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0章第5节《物体的浮与沉》word学案
2017苏科版物理九年级第十八章第4节《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学案2
2017苏科版物理九年级第十六章第1节《磁体与磁场》(第1课时)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