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查字典物理网为您推荐的简单电路设计,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简单电路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简单电路在生活中的运用实例.
2. 会根据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简单电路的结构.
3. 通过简单电路模型的设计、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电路设计的思路和具体方法.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真实的生活情景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护士是怎么知道的?,病房呼叫电路是如何设计的?.接着通过教材的引导,使学生自主进行电路模型的设计、制作和评价,进一步理解串联、并联电路的特征.
教学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和交流生产、生活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的实例.
教具 实物投影仪
教 学 程 序 设 计 学生活动
(活动1)分析病房呼叫器的电路设计
①护士是怎么知道病房中的哪个病人在求助的?
②如果只有一张病床,灯和电铃该如何连接?
③如果有两张病床,灯和电铃由该如何连接?
③开关应该如何连接到电路中?
分析:病人闭合自己床位的开关时,值班室中的电铃就响,同时该床位对应的灯泡也发光。各床位对应的灯泡应该能独立工作,并且有对应的开关,所以两灯泡应该并联且各有一个开关控制。无论哪个床位对应的灯亮,铃都会响,所以铃应该在干路。
简单电路设计的方法:
1. 根据题目的要求和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用电器的连接方式。
2. 根据并联电路的特点和开关的作用,分析个电路元件的位置(在干路还是支路)
(活动2)选答器的电路设计
分析:每一盏灯代表一个可
供选择的答案,有相对
应的开关控制,所以灯
与其对应的开关应串联,
各灯之间则应并联。
(活动3)完成以下电路设计
1.将图17中所给元件组成一个电路,要求K1控制L1,K2控制L2,元件不许移动.
图17 图18
2.图18中的元件位置不动,组成电路,L1、L2并联,K为总开关.
3.请用如图19所示的电路元件组成一个并联电路,要求:K1控制L1,K2控制L2,K3控制L1、L2,请在实物图上连接电路并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图19
4.设计一个自动防盗报警电路.要求:晚间房门被打开,细导线AB被扯断,电铃发声自动报警,如图20所示.
图20 图21
5.用图21中的元件组成串联电路,元件位置不动.
6.有电池、灯泡、电铃各一个,
电键两个,要求安装一个电铃
电路,当前门或后门来客人时,
电铃都响,并能分清前门来人
还是后门来人.在虚线框内
画出电路图.
观察课本P72图
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问题
由学生分析讨论并画出电路图
总结电路设计的方法
学生课堂练习
利用实物投影及时反馈,纠正练习中的错误.
三、思考与作业
新课标人教版(选修3-2)4.3《楞次定律》PPT课件5
新课标人教版(选修3-3)7.3《分子间的作用力》PPT课件1
新课标人教版(选修3-2)4.4《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PPT课件7
新课标人教版(选修3-3)9.3《饱和汽与饱和汽压》PPT课件2
新课标人教版(选修3-3)7.4《温度和温标》PPT课件4
新课标人教版(选修3-3)8.2《气体的等容变化和等压变化》PPT课件4
新课标人教版(选修3-3)7.2《分子的热运动》PPT课件1
新课标人教版(选修3-2)5.1《交变电流》PPT课件6
新课标人教版(选修3-3)7.2《分子的热运动》PPT课件2
新课标人教版(选修3-3)7.4《温度和温标》PPT课件3
新课标人教版(选修3-2)4.3《楞次定律》PPT课件7
新课标人教版(选修3-2)4.4《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PPT课件2
新课标人教版(选修3-3)9.3《饱和汽与饱和汽压》PPT课件3
新课标人教版(选修3-3)9.2《液体》PPT课件2
新课标人教版(选修3-2)5.2《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PPT课件1
新课标人教版(选修3-3)7.2《分子的热运动》PPT课件4
新课标人教版(选修3-3)9.2《液体》PPT课件1
新课标人教版(选修3-3)7.3《分子间的作用力》PPT课件2
新课标人教版(选修3-2)4.4《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PPT课件6
新课标人教版(选修3-3)8.2《气体的等容变化和等压变化》PPT课件2
新课标人教版(选修3-3)7.3《分子间的作用力》PPT课件4
新课标人教版(选修3-2)5.2《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PPT课件3
新课标人教版(选修3-2)4.4《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PPT课件1
新课标人教版(选修3-3)9.1《固体》PPT课件3
新课标人教版(选修3-2)4.5《电磁感应规律的应用》PPT课件1
新课标人教版(选修3-2)4.5《电磁感应规律的应用》PPT课件3
新课标人教版(选修3-2)4.4《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PPT课件5
新课标人教版(选修3-2)4.3《楞次定律》PPT课件4
新课标人教版(选修3-3)7.3《分子间的作用力》PPT课件3
新课标人教版(选修3-2)4.3《楞次定律》PPT课件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