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分析
1.传统的实验教学存在局限性
传统的实验教学虽然有一定的优点,如理论讲解透彻、操作简单、教师易于控制等。但内容相对陈旧,受周围因素制约较大,尤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使得实验教学自身应有的优势(如实验原理的科学性、操作的独立性、参与的广泛性、过程的体验性、结果的差异性)等很难体现出来,学生进行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
2.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信息技术自身的优势很多,如方便快捷、信息量大、互动力强,而且更具有可视性、模拟性、交互性、重组性、智能化……,概括起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丰富教学内容呈现方式;②更新教师教学方式;③拓展学生学习方式;④活跃师生互动方式;⑤科学教学评价方式。
3.开展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整合是实施实验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信息技术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起步虽晚,但经过广大教育者们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大致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向辅助到多重交互、由单一知识点到整个课程、由个别学科到多个学科的过程。我认为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才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较高层次。只有将信息技术灵活、有效地整合到物理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打破课堂教学常规、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才能切实改变目前物理实验教学水平不高、效果不佳的现状,使实验教学焕发出自身应有的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
二、问题的解决
1.让信息技术成为教与学之间沟通的桥梁
我国传统的教学结构是在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授式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忽视对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高级的认知能力和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对人才索质的全面要求。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的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主导—主体”教学理论为指导,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和学科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信息资源,整合知识结构的能力,优化学生主体内在的知识结构。要实现上述教改的目标,就必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因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创建新型的学科教学模式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和切实可行的道路。
那么,信息技术在整合过程中究竟充当什么角色呢?在借鉴有关教育专家、学者、同仁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找到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之间的结合点—信息技术,即努力让信息技术成为教与学之间沟通的桥梁。
依据新课标、新教材,我将中学物理实验分为三大类:课堂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探究实验。针对每一类实验的内容特点、操作要求以及学生的现有水平的不同,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在课堂演示实验中,可以发挥信息技术术在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等方面的优势,将“波的干涉”、“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等实验现象演示出来,信息技术主要起到辅助教学的们用;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则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实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上的优势,帮助学生及时得出实验结论。典型的应用有“探究共点力们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凸透镜成像规律”等,信息技术主要起到支撑学习的们用;而在课外探究实验中,信息技术主要是作为环境创设工具,为学生搭建一个宽松的探究平台,如“天体运动”、“核裂变”等。总之,要让信息技术有效地支撑我们的实验教学。
2.走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误区
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存在一种误区:一味追求最新的“高科技”,仿佛不用计算机就不是现代教学,不是多媒体就不够档次。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多媒体教学仅仅是作为研究课、示范课或展示课而表演,教师成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演员,而学生这一信息技术运用的主体反而成为观众。
这一方面是由于学校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知识水平不高的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也由于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上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还处于探索、实践、积累的阶段。因此,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途径、方式、方法、模式就成为最为迫切的问题。
日前很多学校把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作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但是,他们又不同程度的受到以往CAI的影响,误认为整合就是"CAI+学生活动”是CAI的新形式。所以他们的改革仍然停留在内容、手段和方法上,教学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依然继续。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关键。具体说来,就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和网络)的自由参与性、平等交互性、虚拟探究性以及客观公正性来打破教师对于知识、技能的绝对权威,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活动来相互促进和启发,从而真切实现教学相长。
3.在整合过程中应该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1)学习者特征问题: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最终日的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学生是个鲜活的个体,学生自身的差异性、发展的不平衡性等要求我们的“整合”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那种“一刀切”或“拿来主义”是行不通的。
(2)学科特点问题: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科学、严谨是它的最基本要求。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整合”效果,而忽视了物理规律的准确性、实验过程的严密性以及实验现象的真实性,即“整合”必须符合物理学科特点。
(3)技术与内容的关系问题:技术应用于学科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应该是课程.而不是技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目标应该是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内容.而不是展现信息技术本身。在整合的过程中应该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教学的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的效果,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学习者轻松、顺利地完成用其他方法难以完成的学习内容,在高质量地完成既定的学科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又能获得信息技术技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为了技术而整合的做法是错误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要培养造就出大批的高索质的创造型人才,教育肩负着艰巨而特殊的任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目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培养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人才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信息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8.2《重力、力的示意图》课件 教案 导学案(10份)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2《静电现象》课件 教案 导学案(6份)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9.3《力与运动的关系》PPT课件3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1《二力平衡》ppt课件1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8.3《摩擦力》课件 教案 导学案(10份)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9.3《力与运动的关系》PPT课件4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8.1《力 弹力》PPT课件1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9.1《二力平衡》PPT课件2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9.2《牛顿第一定律》PPT课件1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8.3《摩擦力》PPT课件1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2《牛顿定律》课件 教案 导学案(5份)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8.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ppt课件1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8.2《重力 力的示意图》PPT课件1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3《探索更小的微粒》课件 教案 导学案(9份)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8.2《重力 力的示意图》ppt课件2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8.2《重力 力的示意图》PPT课件4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8.3《摩擦力》ppt课件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9.1《二力平衡》PPT课件1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3《力与运动的关系》ppt课件1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8.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ppt课件2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8.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ppt课件3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7.3《探索更小的微粒》PPT课件4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4《宇宙探密》课件 教案 导学案(6份)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8.3《摩擦力》ppt课件1
苏科版[2013版]物理八上2.3《熔化和凝固》ppt课件2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8.1《力 弹力》PPT课件2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3《探索更小的微粒》ppt课件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2《牛顿第一定律》ppt课件1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1《二力平衡》课件 教案 导学案(5份)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3《力与运动的关系》ppt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