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利·贝可勒耳(Henri Bacquerel)1852年12月15日生于巴黎,祖父和父亲都是很有名望的物理学家。1877年毕业于巴黎工业学校,后来成为一名工程师。但由于对物理的兴趣,从1895年开始担任巴黎高等工业学校的物理学教授,直到临终。
1876年,他着手研究光线偏振面的旋转,同时,还研究晶体吸收光谱的现象。1888年,他因这些研究获得博士学位。从1892年起,贝可勒耳开始对发光进行研究。他研究了许多物质的发光现象,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他发现了放射性现象。
1896年,贝可勒耳在研究伦琴发现的X射线与可见光之间的联系时发现,把铀盐放到用黑纸包着的感光片上,即使不用太阳照射,也会使感光片感光出现痕迹,于是发现了铀能放射出新的射线,这种射线比X射线有更强的穿透能力。贝可勒耳的这一发现,开辟了物理学发展的新阶段。1903年,他与比埃尔·居里夫妇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08年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长。同年8月25日去世。
2013粤教版选修(3-5)3.4《原子的能级结构》word学案
新课标粤教版3-1 选修三2.2《对电阻的进一步研究》 WORD教案2
新课标粤教版3-1 选修三2.1《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 WORD教案3
新课标粤教版3-1 选修三1.3《电场强度》 WORD教案2
新课标粤教版3-4选修三3.3《电磁波的发射、传播和接收》WORD教案1
新课标粤教版3-1 选修三1.8《静电与新技术》 WORD教案1
新课标粤教版3-1 选修三1.4《电势和电势差》 WORD教案2
新课标粤教版3-1 选修三2.1《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 WORD教案4
新课标粤教版3-1 选修三2.1《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 WORD教案1
新课标粤教版3-1 选修三1.7《了解电容器》 WORD教案1
新课标粤教版3-1 选修三1.3《电场强度》 WORD教案3
2013粤教版选修(3-5)4.2《核衰变与核反应方程》word学案
新课标粤教版3-1 选修三2.1《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 WORD教案2
2013粤教版选修(3-5)3.3《氢原子光谱》word学案
2013粤教版选修(3-5)4.1《走进原子核》word学案
新课标粤教版3-4选修三3.5《电磁波的应用》WORD教案1
新课标粤教版3-4选修三3.1《电磁振荡》WORD教案1
2013粤教版选修(3-5)3.2《原子的结构》word学案
新课标粤教版3-1 选修三1.2《探究静电力》 WORD教案5
2013粤教版选修(3-5)2.5《德布罗意波》word学案
新课标粤教版3-5选修三4.7《小粒子与大宇宙》WORD教案1
新课标粤教版3-1 选修三2.4《认识多用电表》 WORD教案1
2013粤教版选修(3-5)1.4《反冲运动》word学案2
2013粤教版选修(3-5)1.2《动量 动量守恒》word学案1
2013粤教版选修(3-5)1.2《动量 动量守恒》word学案
2013粤教版选修(3-5)2.1《光电效应》word学案
新课标粤教版3-4选修三3.2《电磁场与电磁波》WORD教案1
2013粤教版选修(3-5)4.3《放射性同位素》word学案
2013粤教版选修(3-5)2.2《光子》word学案
2013粤教版选修(3-5)1.1《物体的碰撞》word学案